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电影产业重塑发展格局、深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锚定文化强国和视听强国战略的目标,驱动影视产业朝精品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转型升级。随着跨模态内容生成技术的快速迭代创新,以及网络媒介环境的重构,中国影视产业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迈向新发展阶段,中国影视产业逐步扭转发展困境,依托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和各方从业者的优质力量,铸就新的行业气象。在生产供给层面,互联网视频平台与影视制作机构坚持降本增效,保持自觉意识,支撑影视产业的创新动能转换。在技术发展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及跨模态内容生成技术渗透到影视产业: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互动协作,影响了影视产业的产出传播逻辑,即促进影视内容在生产、分发、流通、消费环节构筑数智化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跨模态内容生成技术由于技术复杂度高和伦理规范的审慎思辨,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也为影视内容真实性的考量带来了相应的数字隐忧。
本书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采用案例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影像文本分析法,对2023年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及泛影视行业等具体分支进行系统性解读。结合文献研究,本书观照2023年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概况,探讨中国影视产业与市场、产业、创作、传播、社会等因素的互动共生关系,并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洞察。
本书通过研究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生产传播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23年,中国剧集产业坚守品质,精耕细作,提升优质内容的创制数量,拓展类型广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导向。网络视频的平台化主导趋向较为显著,受众审美品位的分殊愈显常态化,因而网络平台侧重捕捉分众化受众的审美偏好。同时,剧集类型日趋多元,包括科幻、都市青春、历史传奇、田园治愈等题材,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另外,在彰显地缘美学的审美思想引导下,剧集内容注重聚合地域文化的丰富度与时代性。电影创作一方面延续重大主题创作的新主流路径,另一方面着力探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媒介转化形态,构筑兼容技术特色与文化表达的审美范式。从市场长期发展来看,具备东方审美表达的中国式作品,将被主流市场广泛接受,也能使不同代际的观众产生趋近性审美。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影产业侧重提升头部影片的供给能力,平衡中腰部影片的类型体量及内容竞争力,调整生产、发行、放映的市场结构。国产影片号召力持续增强,带动了观众的消费需求变化,形成了票房周期后倾等产业现象;类型影片接连上映,有效激发了低频观影受众和潜在观影受众的观影动力,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综艺节目蓄力待发,将主流话语与综艺相互融合,无论是文化类综艺、女性励志竞技类综艺,还是脱口秀类综艺,均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多重反思,进行立意破题,增加了叙事主题的深度、广度与厚度。从整体来看,优质综艺节目通过平民化叙事视角增加节目亲切感,叙事节奏注重慢中有序,展示日常生活景观与特色,融合国际时尚元素,以期多方面发挥综艺节目的大众娱乐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与社会共情功能。
陈鹏: 博士,博士后,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研究员,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制度研究、媒介营销管理、节目管理。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智库专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特约研究员,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视频研究高级顾问,中国网络影响力课题组副组长、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顾问等。曾任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曾受教育部委派,担任日本电通集团的高级广告研修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报告、论文数十篇,参与编著、翻译多部著作,曾获多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司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先后在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CC-Smart新传智库高级研究顾问。代表作有《影视工业化体系研究》、《中国IP影视化开发与运营研究》、《声画叙事:视听语言的逻辑与应用》、《短视频产业研究》、《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和China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ndustry Insights等。
宋欣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系访问学者。“影视蓝皮书”(2020~2022)执行主编。第九届、第十届浙江横店“文荣奖”青年评委、第十八届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创作导师,天津传媒学院毕业设计外聘导师,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影视蓝皮书》(2020)《影视蓝皮书》(2021)执行主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参与翻译全英文著作China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ndustry Insights,多次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发表文艺作品评论文章。2017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获得全国首批网络内容风险管理资格认证,获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认证。担任第25、26、27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中国电视剧发展论坛执行统筹。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与文化产业。在《电视研究》《传媒》《中国电视》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或主要参与撰写:《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故宫爆款文创营销路径》《2020直播带货行业洞察报告》《中国电视剧发展风向标报告(2020)》《教育短视频的学习与创作在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价值研究》《博纳集团影视项目评估研究》《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报告(202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21)》等。发表《大数据挖掘:助力电视节目运营模式创新》《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音频社交的应用模式创新应理性审慎》《直播带货产业风险及趋势前瞻》《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等多篇论文。
陈锐: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受众心理、舆论引导、调查统计、数据挖掘。主持或参与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调查、中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北京奥运会传播效果研究、中国明星商业价值研究、世界华文传媒影响力研究、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藏维少数民族电视观众调查、中国电影观众分层调查、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等项目,曾为多个影视项目或影视基地提供数据和调研服务。著有《传播心理学》《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研究》《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等。
岳宗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产业、电影电视史论、影视评论,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研究,文章散见于《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电视》《光明日报》《文艺报》等,著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产业发展研究》《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