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七本《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全书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第三部分为文旅融合篇,第四部分为城镇与乡村振兴篇,第五部分为交通与港口建设篇,第六部分为世界运河篇,总计16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各项工作展开探析,高度概括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河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完善与发展态势,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全书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沿运各省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同下积极推进本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逐步健全,为响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沿运各省市均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省域联动的同时,要展现地域特色,同时打造滨河生态廊道,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让大运河绽放新时代文化光彩。
文旅融合成为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高效助力。大运河属于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跨度大,且时间链条长,大运河文化带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庙宇、堤坝、桥梁、饮食、曲艺、医药等,文化景观丰富多样。要持续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文旅项目支撑,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在充分开发宣传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路线、打造特色项目、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做到沉浸式体验、趣味性互动、科技化呈现,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它们承载着大运河千年来积蓄的文化与智慧结晶,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面临生态污染、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抓牢乡村振兴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把文旅产业与民众生活相结合,把历史文化挖掘与乡风民俗传承相结合,建设好具有运河生态底色的“美丽乡村”,让运河资源真正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助力。
大运河最直接的功能为航运交通。自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余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后,大运河现代航运也正迎来新的发展,但是整体上仍存在基础设施欠缺、港口功能利用率低等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航运,推进港港联动、江海河联运、公铁水空联运,不断发掘“经济之河”的价值。
大运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作为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对象,同样发挥着联通世界的桥梁作用,在水环境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与其他运河有着借鉴与被借鉴的意义。英国运河、德国基尔运河等在水道建设、政策制度、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见解与举措,分析与学习其措施与经验,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以运河为媒,把运河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对于世界运河文化的保护、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利共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欣: 历史学博士,烟台大学教授,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兼职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特聘专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顾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顾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河史、明清社会史,尤其在运河区域社会组织、区域社会秩序及运河文化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同时注重运河学理论研究与运河文献资料库的建设,主持完成了“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学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即“民间文献与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研究”;一般项目1项,即“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组织研究”(已结项,成果免于鉴定。)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史哲》《文史杂志》《学海》《运河学研究》等报刊的《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运河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京杭大运河纤夫的生计与制度》《“大运河”研究的学术进程与问题意识(2014~2018)》等。学术著作主要有《清代民事诉讼与社会秩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大运河商业市镇地名》(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年版)等。所授课程“古往今来话运河”被评为2015年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郑民德: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教授,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百人计划”与“光岳英才计划”,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主持或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聊城市社科重大项目、聊城市社科重点课题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担任“山东运河文化丛书”《运河名城聊城》《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运河志·人物》主编或副主编,在《明清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城市史研究》、《中国道教》、《中华文化论坛》、《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9项,其他奖励10余项。连续六年学校考核优秀,获学校嘉奖并记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采访。
裴一璞: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盐业史与运河交通史研究。学术兼职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入选聊城大学“光岳人才工程”。著有《宋元四川盐业地理与区域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山东运河文化:运河老店铺》(济南出版社2021年版),参著《宋代巴蜀政治与社会研究》《聊城市志(1997—2015)》《中国运河志·人物》等书。在《文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思想战线》《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盐业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或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结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5项,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多项地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吴金甲: 自然地理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黄运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在Sustainability、《中国社会科学报》、《生态经济》、《湿地科学》、《人民黄河》、《干旱区地理》、《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地市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是全国高校中最早以运河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现拥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领域涵盖历史学、文学、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形成了“运河学”研究体系;建立了“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与“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在建“运河民间文献数据库”;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运河学研究重镇,建立了大运河研究与文化带建设的智库咨询平台。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orl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anal Cities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WCCO)成立于2009年,目前秘书处设在江苏省扬州市,是由世界各国运河城市和相关经济文化机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成立15年以来,WCCO以促进运河城市共同发展和繁荣为宗旨,每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致力于探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之道,寻找运河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之路,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同进步,已逐步成长为一家规范化、国际化、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城市交流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