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文化科技融合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趋势,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第一,融合趋势。技术驱动文化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在艺术创作中,AI绘画、音乐创作等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工具;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技术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永久保存和虚拟展示;在影视制作中,特效技术不断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第二,新型文化业态涌现。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化旅游、在线演艺、电子竞技等。数字文化旅游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旅游体验;在线演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可随时随地欣赏精彩演出;电子竞技则成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第三,文化消费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四,产业融合加速。文化科技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针对上述现状,本书提出如下解决策略及方案:注重内容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管理。
胡鹏林: 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先后在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版《中国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及各区委托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与艺术产业、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新业态等研究。
周建新: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文科委员会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等。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社科成果奖9项。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文明发展,独立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各类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牵头完成政府和企业文化(园区)发展规划数十项。
徐天基: 副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博士,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香港浸会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法国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领航人才、鹏城优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担任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及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文化部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