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4)》是由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组织,国内外20多个科研机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研创的第七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回暖复苏,需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困难和挑战。为深入研判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内需主动力主力军作用,本书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与特大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析了2023年各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特大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以及各国家中心城市在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促进消费和投资形成良性循环的做法、成效以及对策举措,为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实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城市篇、案例篇、探索篇五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
总报告。《2023年超预期因素冲击下特大型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21个超大和特大型城市,尤其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要清醒看到,国内消费需求释放仍显不足,房地产持续下行,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多重压力叠加,要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特大型城市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要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和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
评价篇。《2023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评价分析》对2023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和成长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3年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性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等功能的成长性指数相对较高。其中,综合成长性指数最高的是成都,其次是重庆、西安、上海,郑州、广州、武汉、北京和天津的相关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他12个特大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深圳、杭州和南京建设指数均在0.45以上;青岛、济南、长沙、昆明4个城市建设指数在0.38~0.43;沈阳、东莞、佛山、哈尔滨、大连建设指数在0.31~0.36。
城市篇。各报告全方位展现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合理增长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研判了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下,各城市存在的不足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做强做优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有效需求的发展空间、加强城市现代化治理等政策及举措。
案例篇。选取了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在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潜能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实施城市更新等方面,有特色、有内涵、有成效的案例进行研究,如北京市推进消费商圈改造提升、上海促进国内大循环的“产空耦合”模式、西安多元协同推动文旅消费、天津打造国际消费新地标等。
探索篇。针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协同、创新空间的演进与治理、特大型城市引领都市圈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探讨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耀: 经济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评论》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院士专家西部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活动受邀专家、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代表性论著有《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0/2011》等,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辞典》等,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各项研究报告数百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十余奖项。
王中亚: 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重点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河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学术著作6部,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加完成省级社会科学和软科学课题3项。获省级以上社科类优秀成果奖2项。主持及参加国家及省级课题20余项,参与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10余项。
张铟: 工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院长、三级教授,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工程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结构的力学性能仿真分析、装配式建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已鉴定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南阳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先后在权威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
喻新安: 男,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副主任,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新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十五”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三、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届(2011)“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第三届(2012)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称号。先后在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代表作有《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新型三化协调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原经济区研究》《新型城镇化引领论》《中原崛起之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经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50多部(个人专著8部),获省部级社科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
李仰智: 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审评专家,国家艺术基金初评、复评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教学、管理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后期资助项目4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教育规划重大课题1项。先后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优秀成果奖2项,河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艺理论)2项。决策咨询成果先后被中央有关领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同志批示5次。
周倩: 教育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河南省教育质量学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20部,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4项,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