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开放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准则,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倾向和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开放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在战略和策略上作出新的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全国和各省份开放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分析总结,进而基于评估分析结果对未来推动开放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就显得更为迫切。本年度的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以“践行开放发展理念”为主题,通过总报告以及开放形势篇、经贸往来篇、交流合作篇、制度开放篇和开放布局篇,全面而富有建设性地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开放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总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体现开放形势、经贸往来、交流合作、制度开放、开放布局等方面状况的经济开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2023年全国和各省份经济开放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表明,2023年中国经济开放发展指数为29.75,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3.5%。二级指标中,2023年开放形势、经贸往来、交流合作得分较2013年下降了19.8%、30.4%、5.0%,制度开放和开放布局得分较2013年增长了72.8%和108.2%。从各省份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开放发展指数总体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但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开放和开放布局指数增长较快,未来可能会成为引领欠发达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力量。面对开放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未来推进开放发展,要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在继续向发达国家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在继续巩固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在继续坚持“走出去”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在继续坚持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分报告由开放形势篇、经贸往来篇、交流合作篇、制度开放篇和开放布局篇组成,从不同角度对2023年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开放形势篇分别对2023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全球主要经济体涉华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经贸往来篇分别对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展进行分析;交流合作篇分别对2023年中外人才交流合作、中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外安全交流合作进展进行分析;制度开放篇分别对2023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国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及制度体系建设、中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参与国际规则规制与标准制定进展进行分析;开放布局篇分别对2023年中国沿海开放新高地建设、中国沿边开放新支点建设、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进行分析。最后,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发展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回顾。
邹一南: 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校(院)教学与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乡村振兴项目组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委托课题“高质量发展蓝皮书”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9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017年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22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1~15届优秀皮书奖、优秀皮书报告奖,2020年被团中央、人社部授予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韩保江: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首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先后出版《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全球化时代》《刀尖上的舞者: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研究》《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瞭望中国:关于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难题与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专著,主编或编著《国际市场学教程》《劳动关系概论》《当前中国经济热点:18个怎么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中国人怎样干成了小康社会》等著作30多部,策划并主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瞭望》等著名报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朱晟君: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兼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英文期刊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主要研究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等。在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等英文期刊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等中文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等奖励,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地理格局动态演化研究”入选中国地理学会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周密: 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长期从事中央重大政策的理论化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等。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理论参考》等全文转载。已出版著作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天津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全国智库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天津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多篇咨政建言报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贺灿飞: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国家教材委员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执委,国际区域研究协会研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土资源部行业公益性课题以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和基础设施司、世界银行、能源基金会等委托的课题多项。兼任《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副主编,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Urban Studies国际通讯编辑。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11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含合著)。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及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