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政策研究,探讨数字包容框架下公民数字素养提升的需求、现状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数字包容来自对数字鸿沟的反思,但数字包容不仅指消除鸿沟,公平获取访问设备和连接,还包含公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如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问题解决、安全、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以及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多个数字素养鸿沟,这取决于他们的年龄、收入、性别、教育和阶层以及其他情况。采用数字包容框架探讨不同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情况,是为弥合这些鸿沟和促进社会平等。
本书包括4篇有关不同脆弱群体的调研报告:特殊学校视障青少年数字素养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老年人媒介使用及数字素养状况调研报告、乡村青少年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以及乡村女性数字能力建设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介绍了不同群体数字鸿沟的新形式以及数字素养需求和现状,建议采用包容性数字素养教育,以人为中心促进数字素养提升。
本书包括3篇乡村青年和女性利用数字素养促进在地发展的调研报告。包括乡村民宿从业者数字素养调研报告、利用传播技术扩展乡村性别友好空间调研报告,以及“数字化赋能”形塑乡村创变者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以人为中心,探讨数字素养提升在当地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后两个报告,根据乡村妇女的需求重构技术体系,将适宜技术嵌入她们的生活和生计中,特别在非遗传承方面,突出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贡献,突出返乡青年和女性的主体性,为自下而上地建构不同的数字素养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
本书还包括3篇有关城乡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报告,以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本书提供了相关政策新进展的研究资料,其中,关于人工智能政策的研究报告介绍了当前国际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阐释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立法的背景、制度要求、内在逻辑和制度启示。
本书研究发现,全体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数字包容以建构平等社会的关键。数字包容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数字素养教育,以通过数字素养提升促进在地的包容性发展。
姚争: 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浙江传媒学院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实验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入选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理论研究类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广播影视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和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新兴媒体竞合下的中国广播》等专著和教材4部,其中《影视剪辑教程》入选“十二五”普遍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影视理论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当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主持浙江省一流(精品)课程2门、省教学团队1个。
卜卫: 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夏威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马尔默大学等访问学者。兼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性别顾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长期从事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其中包括媒介素养教育、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在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和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大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项目,在此基础上编撰了多本针对某一社会议题的普及性读物。
宋红岩: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秘书长、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省青年教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素养、网络空间治理、舆情与社会治理、青少年社会发展等。2007年开始从事媒介素养研究、教育与社会推广等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中国长三角农民工网络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全球数字素养发展前沿研究》等著作,《数字信息时代:呼唤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基于形象传播的中国演艺明星网络素养研究》等论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