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是中国老龄协会立项的“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及创新经验研究”的成果结集,由总报告、创新报告、专题报告及案例报告、附录构成。总报告全面总结分析了2020年以来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成就和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智慧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趋势;创新报告和专题报告则选择智慧康养领域具有典型性和方向性的新模式、新行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及客观呈现;案例报告是对近几年涌现的创新经验的研究和剖析。
本书认为,2020年以来的三年,是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场所关停,市场消费减少,服务供给锐减,运营企业经营困难等,对产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期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抗击疫情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相继实施了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智慧助老行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老年智慧照护服务工程、第二个智慧康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举措,推动智慧康养产业创新发展,出现了融合式智慧养老、医养保融合智慧养老、公益性智慧养老、积分共享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同时,也催生了基于数字前门的主动健康管理、“家社院”三级联合慢病管理、县域农村智慧助餐、医养康特色小镇等创新典型经验。全国智慧康养产业取得了数字化转型、创新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需求剧增等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产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突出、产品服务市场消费疲软、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短板。“十四五”期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将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生态,协同推进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呈现需求驱动、政策推动、技术撬动、服务联动、市场拉动五大发展趋势,为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及养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既站位高远、视野广阔,又立足实践、尊重事实,针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痛点和经营难点等问题,通过对创新模式、创新经验的总结分析,提出完善提升和借鉴推广的建言建议,以及突破困境、寻求出路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本书政策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智慧养老产业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朱勇: 博士、研究员,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创始理事长;曾任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政》杂志主编等职务;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担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2012年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政策建议,组织开展智能养老试点探索,出版有《智能养老》、《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智能养老蓝皮书)等著作;担任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智慧健康养老专家组专家,参加国家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单位及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评审,为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志宏: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原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库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法规、文件起草及重大课题研究;参与编撰《大国应对之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探索》《政策科学与我国老龄政策体系的构建》《老年价值论》等著作;参与承担中央深改委、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焦国翔: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法学硕士,中益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中心主任,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民政部养老服务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老龄事业和产业研究,提出了“三化五满意七转变三共两一”公益化养老核心理念,于2011年首创了“公益性系统化养老模式”,经过十余年的深化完善和研究论证,形成了具有独创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中益老龄关爱工程”落地实践,不断完善共享经济和公益经济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公益化运营、企业参与的方式,提供让“政府、老人、子女、社会、投资商”五方满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养老解决方案。所著的《公益性养老模式理论与实践》荣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填补了我国公益化养老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