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报告(2024)

开放科学指的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有与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和保存相关的过程和成果,包括研究过程、数据、成果、方法与材料等,都能以可访问、可重复的方式向科学共同体及更广泛的公众开放。这种科学的开放性,不仅增强了知识的可达性,也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共享与再利用,进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创新与合作。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第41届会议审议通过《开放科学建议书》,标志着开放科学迈入全球共识的新阶段。2023年和2024年,中关村论坛连续两年举办开放科学相关平行论坛。2024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科学平台启动,以营造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生态环境,推动北京开放科学实践活动走向深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科学产出的可获取性,即科学论文的作者和相关研究数据的获得者应该将论文和数据以免费和开放的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确保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开放获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科学出版模式,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从而加速了科学发现的传播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的价值,并开始采取行动推动这些理念传播。我国政府一直支持全球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并且在推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贡献。2014年,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发布相关政策声明,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需存储到相应的知识库,并在发表后一年内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本书立足当前全球开放科学发展的最新形势,对北京开放科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以当前开放科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开放获取为专题,开展更加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北京开放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对策,为打造开放科学“北京样板”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理论篇、专题篇和热点篇。总报告主要围绕全球、中国以及北京三个层面,分析开放科学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针对北京开放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提出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分报告针对开放科学实践的两个主要专题展开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案例分析的方式,总结北京开放获取、北京科学数据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提供评价依据。理论篇探讨了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影响因素、图书馆服务开放获取的模式这两个促进开放获取发展的主要变量,同时对开放获取在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变革性影响这个最前沿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专题篇主要从北京开放学术期刊、北京学术图书馆支持开放科学的政策、北京市属高校开放获取论文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北京开放获取的实践情况。热点篇则针对钻石OA期刊、预印本平台等全球最新开放获取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北京提升开放获取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