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世界遗产事业正式进入第二个50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际力量的调整,大国博弈的广度和烈度逐步上升,局部战争和冲突事件成为世界遗产所面临的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对包括战争和冲突事件等在内的各项威胁对世界遗产事业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紧紧围绕《世界遗产公约》精神,在战略规划、工具创新、技术应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深化与扩展。本年度包括《亚太地区区域框架行动计划(2022—2030)》、“提升我们的遗产工具包2.0”、“世界遗产线上地图平台(WHOMP)”、《遗产地城市搜救指南》等在内的多个相关文件和工具的出台,深刻契合了世界遗产领域在新时期的新需求。面对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双重挑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UNESCO等机构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保护世界遗产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展现了世界遗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力。
2023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以下值得关注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具体包括,大力推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功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全球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助力建立具有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的《世界遗产名录》。4项遗产的保护状况报告和3项遗产的区划澄清图纸通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国际联合咨询小组受邀考察研讨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管理工作,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要求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023年,得益于人力防范与技术防范的紧密协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各地实施多项保护展示利用工程,价值载体保护传承状态持续向好。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以及52项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既符合世界遗产监测要求,又融入国内文物保护管理特色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建设中,已形成“1个国家总平台+42个遗产地平台”的信息化监测管理体系,推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主动型管理模式的变革。2023年,游客总量显著回升,带动门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在机构与能力建设方面,本年度的遗产保护管理总经费和旅游管理相关经费涨幅明显,高等教育培养和国家级专业技术培训取得新成效,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得到有力推动。
2023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仍然面临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法人违法行为、保护管理规划和遗产保护专项立法落实不到位、旅游活动不规范和游客不文明行为、现场展示与阐释工作不足以及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顺畅等主要挑战。下一阶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需要进一步夯实保护传承基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理顺管理机制,完善遗产工作格局;优化保护传承体系,创新活化利用模式;加强公约履行能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以推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35年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后经多次更名与合并,于2007年8月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文研院立于文物保护行业的潮头,在文物与古建筑保护修缮、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古文献整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文研院始终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实践作为立院之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学术成就,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文研院紧密围绕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落实国家委托的重大基础性工作,积极发挥智库咨询作用。主持完成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编制,参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论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重点工作,协助国家文物局完成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搭建和运维、文物标准化制修订等工作。文研院主持承担了大批重要科研项目,形成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具特色又交叉融合的文物保护专业体系。全面参与长城、大运河、长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主持实施了应县木塔、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重点项目;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主持协和医院、法海寺大殿壁画监测、比利时使馆旧址维修等北京旧城保护项目;承担了天安门、延安革命史迹、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以及区域专项规划;承担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全国壁画彩塑保护专项调查、全国名碑名刻保护专项调查,编制《“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石窟寺岩体加固领域首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持续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理论与策略研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编制工作,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反应性监测和遗产地监测评估,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共享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特殊材质、复合文物修复关键技术攻关,承担了西藏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文研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系列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和国家文物保护重大专项。拥有有效专利21项。同时,完成数百项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和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与申报项目,以及40余项世界文化遗产和预备名单的保护管理规划、设计和监测方案,编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完成70余项人才培训任务,为全国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近万人。文研院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开展援外文物保护工程重大项目,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建立学术交流机制,践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承担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职责。此外,文研院还与国际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学术团体、国外著名科学研究机构和知名大学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时代,文研院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力完成国家交办的重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任务。2025年,文研院即将迎来建院九十周年。站在新历史起点上,文研院将赓续传统专业优势,积极开拓创新发展,持续打造文物保护利用“国家队”,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