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元年。为此,《福建碳达峰碳中和报告(2024)》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分析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对“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福建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的发展成就,并创新构建了“双碳”指数,以在这个关键节点更好地分析和定位福建省低碳转型的进程,进而为政府、行业、企业、公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全书分为总报告、碳源碳汇篇、市场价格篇、政策机制篇、产业技术篇、能源转型篇、国际借鉴篇、专家观点篇共8个部分。
总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全年排放374亿吨,同比增长1.1%,以碳关税等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制度加快形成,世界各国就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问题更突出国家之间的团结、信任和共同行动。202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达105.50亿吨(统计数据不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同比下降0.13%,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福建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在打造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实现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完善能源体制机制、推动能源技术迭代创新、加强区域能源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全国各省份对比来看,福建省“双碳”指数总评分42.8分,下阶段低碳转型发力空间依然相对充足。
碳源碳汇篇指出,2022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为2.90亿吨,同比下降0.1%。在基准场景、加速转型场景和深度优化场景下,福建省分别于2030年、2028年和2027年实现碳达峰,排放峰值分别为3.89亿吨、3.40亿吨和3.31亿吨。2023年,福建省在林业碳汇、海洋碳汇、农业碳汇方面均开展了较多亮点工作,共建成碳中和林102.6万亩,预估新增碳汇量132.1万吨。
市场价格篇指出,2023年,福建碳市场碳配额成交量2619.9万吨,同比上升242.0%,总成交量在八个地方试点碳市场中最高,但成交均价最低,碳市场仍存在碳资产价值有待挖掘、多种市场机制尚未有序衔接等问题。碳市场主要通过影响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规模,降低能源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其中能源结构调整的中介效应最大。
政策机制篇指出,2023年以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加速出台控碳减碳系列政策,全省碳减排工作目标更鲜明、举措更详尽、成效更显著。2024年国家先后发布碳排放双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碳足迹管理等多份关于重要控碳机制的政策文件,对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排放双控目标与指标分解、碳排放核算准确性、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出更高要求。碳普惠是近年来推动消费端节能降碳的重要创新机制,但福建省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制度,仅部分地市开展试点应用初步探索。
产业技术篇指出,2023年福建省海上风电、储能、光伏、氢能四大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分别达761.7万千瓦、874.5万千瓦,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竞争力仍落后于广东、江苏,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优做强本地企业、突破海上风电技术、优化人才保障。福建省锂电池出口总额达1287.5亿元,同比增长49.5%,占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8.2%,居全国首位;福州、厦门分别入选国家第一、第二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
能源转型篇指出,能源碳排放是全社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福建省能源领域碳排放呈现总量增长态势,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电源结构清洁化水平明显提升,终端电气化率波动上升。2022年,福建省各类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约2.61亿吨,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79.0%、17.2%、3.8%,2019~2022年能源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为2.1%。2022年,福建省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排放1.18亿吨,约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45.2%,均由发电环节产生,且近三年碳排放平均增速为5.0%,仍处于攀升阶段。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福建省碳减排的关键举措,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对福建省全社会的减碳贡献量为5293.8万吨;其中,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减碳贡献最大,贡献程度分别为41.8%、34.0%。
国际借鉴篇指出,美国作为资源型大国,能源转型侧重天然气的发展和使用,2022年美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7亿吨标准煤,其中天然气占比达35.4%,是美国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德国作为能源储备较为匮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其能源转型的主要策略,202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增加了17吉瓦,较2022年增长12%,发电量占比高达56%。国际“低碳壁垒”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2024年欧盟新电池法正式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进入过渡期,美国《清洁竞争法案》(CCA)逐渐成形,对福建省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生长期冲击。
专家观点篇邀请了福建省内外专家围绕能源转型、碳排放统计核算、绿色金融、数字经济、产品碳足迹等进行探讨。专家指出,福建省“十五五”能源规划可以“两区一地”为引领,以电力现代化为主题,以能源安全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为主线,协同推进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统一市场建设,夯实“一肩挑两洲”的物质基础。专家指出,当前的金融与投资体系仍存在重生产而轻消费、重增量而轻存量、重财政而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不足、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需加强等问题。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接入,提高电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智能决策和动态调整。专家指出,碳排放统计核算需要在国家制度总体设计中通盘考虑,保证不同主体电力碳排放核算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本书建议,福建省应着力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依托新质生产力建设“五大体系”、推动“五个升级”,以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双碳”目标。一是建设新型能源供给体系,将推动能源结构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提升海上风电输出能力,强化沿海核电保障,挖掘绿色氢能保供潜力。二是建设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将推动消费质效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突破重点领域降碳瓶颈,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三是建设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将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储能产业。四是建设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将推动体制机制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机制,推动电碳市场协同发展。五是建设新型能源治理体系,将推动合作关系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构建创新联盟,探索闽台融合发展路径,深化国际绿色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