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国际运动训练理论流派的历史演进与创新规律

运动训练理论是体育学科群中最具本源性和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由于运动训练理论的自身学科特征,研究主体的国家制度背景、履历背景、项目关注点,竞技赛事赛制等的差异与变化,国际运动训练理论在概念阐述、知识结构、规律原理等方面并未达成一致,而是呈现一定的流派特征。本书从国际运动训练理论流派的存在依据、基本特点、历史演进、创新规律4个方面分别就流派的识别、沿革、创新加以讨论,以期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提供视角和依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已认可了运动训练理论在论述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风格差异,但尚未就差异表现做出整体性论述,亦未考虑差异产生、演进与创新的内外动力机制。为此,本书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法对国际运动训练理论流派的存在与表现展开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系统化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国际运动训练理论分为“欧亚”流派和“美澳”流派。“欧亚”流派与苏联有着地缘或学缘关系,其思想内核为:经验主义的系统哲学观,以教练员为中心的教育观,锦标主义的竞技价值观。特征表现为:知识体系宏观,概念表述清晰,原则观照全面,认可超量恢复和适应机制的共同作用。“美澳”流派学者多来自北美、西欧、大洋洲,该流派的思想内核为:实证主义的还原哲学观,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育观,职业体育的竞技价值观。特征表现为:知识体系具体,概念论域宽泛,原则关注负荷,认可“应激—适应”效果。

第二,从主体层次、操作层次、客体层次三个维度考察主要运动训练原则,“欧亚”流派的历史演进特征为负荷设计动态跳跃性、周期安排状态与比赛结合性、训练过程链式衔接性、区别对待因素特异性;创新形式多样,既注重原理综合和信息交合,也采用对系统科学和教育学的移植与演绎。“美澳”流派的历史演进特征为负荷安排集中性、周期安排比赛导向性、竞技能力整体协调性、区别对待适应差异性;创新形式相对简单,以类比、演绎、移植为主。

第三,从形成发展、操作方式、作用对象三个维度考察运动训练理论的空间要素,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简单式、负荷递增、组合式、整体式四个阶段。其中,“欧亚”流派成果相对集中,表现为科学原理转化速度快,创新形式多样;“美澳”流派成果相对分散,表现出科学原理转化速度较慢,前期创新独立且严密,后期创新移植且整体的特点。耐力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随意练习、负荷递增、注重效益、模式训练四个阶段。其中,“欧亚”流派表现为成果移植和推理演绎;“美澳”流派表现为前期注重负荷提升与手段支撑,后期关注建构概念模型。

第四,从形成发展、作用对象、系统结构三个维度考察运动训练理论的时间要素,代表性训练分期模式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理论奠定、质疑改进、知识整合三个阶段,不同流派的分期创立分布相对平均,“欧亚”流派的创新表现为系统式提出和批判式改进的集成式创新;“美澳”流派的创新表现为通过改造或构建的方式满足竞技职业赛事发展的需要。

第五,国际运动训练理论“欧亚”流派和“美澳”流派的创新均由实践需要、政体变革、科技成果共同推动;创新方式具有对接实践、跨学科思维、流派整合的特点。在流派认知下,本书提出了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方向。在理论体系发展方面,以核心概念体系建设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在空间要素发展方面,以中国经验总结与提炼为基础,进行时间维度设计与方法纵横融合;在时间要素发展方面,以训练分期概念体系建构为基础,加强经典训练分期细化,实现竞技状态与中国式参赛统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