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2024)

2022年,国内外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形势更趋复杂严峻。2022年,中国税收收入实现180885.81亿元,较上年减少7851.80亿元,同比下降4.2%,较上年下降17.9个百分点。东、中、西部税收增速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程度不同,东部下降程度大,直接导致全国税收收入下降。2022年全国宏观税负为15.0%,较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各区域宏观税负均较上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50948亿元,比上年增长4.0%。中国税收收入实现196664.67亿元,较上年增加15767.79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税收收入128373.06亿元,较上年增加8423.05亿元,同比增长7.0%,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5.3%;中部地区实现税收收入33589.4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5.05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7.1%;西部地区实现税收收入34702.19亿元,较上年增加4309.69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7.6%。2023年全国宏观税负为15.7%。其中,东部区域宏观税负18.8%;中部区域宏观税负11.2%;西部区域宏观税负12.9%。2023年,东、中、西部区域税收协调系数分别为1.1982、0.7155和0.8186。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是中西部区域非国有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区域,二是中西部区域产业结构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东部区域更加突出,三是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流向了东部区域,四是东部区域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五是东部区域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解决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对策建议是:中西部区域必须实施追赶型战略,发挥“后发优势”,从调整中西部区域税收政策、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制度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入手,利用政策优势、自我发展、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实现追赶目标;一是要继续保持宏观税负水平合理稳定,二是要更加注重税收调控的平衡性,三是要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