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共由12篇报告组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于传统的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方式,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对此要发挥“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的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上海着力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推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布局新赛道,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上海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创新主体和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的高效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此外,新质生产力内在地也需要加强区域联动合作来释放新的动能,上海的发展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因地制宜做好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工作,跨区域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本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总报告主要围绕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宏观主题展开,分报告则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出发,针对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篇由五篇报告构成,从“(2+2)+(3+6)+(4+5)”产业体系出发,重点对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文旅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进行了分析。科技创新篇由四篇报告构成,从不同视角切入,对人工智能对基础研究的赋能作用、国资创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以及强化创新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篇有两篇报告,分析了通过加强长三角产业与创新合作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主要路径,并重点就G60科创走廊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阐述。
沈开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西图克工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访问研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印度经济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代表作有《上海经济发展报告》《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印度产业政策演进与重点产业发展》《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等。特别是作为主编,自2010年起已连续组织编撰了15年的《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社会影响力较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优秀皮书一二三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著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等。曾获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网络评论员、上海社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李培鑫: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特别是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上海经济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理论版、《解放日报》理论版、Growth and Change、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从城市到城市群:集聚空间拓展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专项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系列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十余项课题。完成的多篇专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青年学者论文一等奖、上海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