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5)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共由12篇报告组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于传统的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方式,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对此要发挥“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的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上海着力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推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布局新赛道,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上海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创新主体和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的高效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此外,新质生产力内在地也需要加强区域联动合作来释放新的动能,上海的发展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因地制宜做好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工作,跨区域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本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总报告主要围绕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宏观主题展开,分报告则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出发,针对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篇由五篇报告构成,从“(2+2)+(3+6)+(4+5)”产业体系出发,重点对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文旅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进行了分析。科技创新篇由四篇报告构成,从不同视角切入,对人工智能对基础研究的赋能作用、国资创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以及强化创新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篇有两篇报告,分析了通过加强长三角产业与创新合作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主要路径,并重点就G60科创走廊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阐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