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4)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十三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把握民众的社会心态变化,引导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便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任务。本书主题是民众社会心态特点与变化,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民众基本社会心态、社会阶层与社会心态两方面探索民众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已显现的社会心态,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众的社会心态特点与变化。

本书发现,近五年来,我国国民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关系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普遍更高,体验也更好;在“民生三感”中,当前我国民众报告的获得感最高,其次是幸福感与安全感;民众在总体社会安全状况、人身安全、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及劳动安全方面的感知较高,而在医疗药品、环境、食品和个人信息方面的感知相对偏低;民众的安全感随年龄增长呈现U形变化趋势,而获得感则相反,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倒U形变化趋势。六成以上民众具有中高程度的社会信任,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观阶层认知处于中下层的群体一般信任与陌生人信任得分均值相对较低。民众对我国国际地位、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预期相对较高,对就业形势的提升预期则相对较弱。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增加,民众整体的控制感偏低,还需妥善处理、引导民众的社会预期,引导民众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做出适当的归因。发展提升消费是民众重要的消费支出类目,与以往相比,医疗保健消费大幅上涨,文化休闲消费有小幅上升,不同婚姻状况民众的消费信心具有差异,养育数量与消费信心呈负相关关系,提升与休闲消费行为对美好生活体验的促进作用明显。

本书针对上述发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建设,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满足全民基本民生需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优化生育和养老社会政策,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涵养“稳预期、强信心”的社会心态基础,引导形成积极合理预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