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数字经济重构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与价值创造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伴随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数字技术逐步渗透到消费领域,极大地增加了消费新场景供给,促使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在线消费等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数字经济通过连接消费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丰富传统消费场景,扩展新型消费市场服务边界,驱动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国内消费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在总报告中从整体层面梳理了新型消费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消费发展的现状,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新型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技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的趋势,并剖析了数字经济推动新型消费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数字经济与新型消费协同发展的案例,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报告着重围绕数字消费、老龄化社会消费、新型文旅消费、新型教育消费、新型健康消费、国货“潮品”创新、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展开研究,并对比国内外发展实践,分析了数字时代新型消费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消费的高质量发展,本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总结为以下十二个方面:一是强化财税支持保障,促进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二是提高数字消费能力,扩大新型消费者规模;三是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新型消费规范发展;四是放宽限制,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五是构建数字消费生态体系,推动新型消费扩量、提质、增效;六是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适老化转型,助力老龄化社会消费升级;七是顶层设计与微观实践同频,推动新型文旅消费聚合增效;八是培育壮大新型教育消费,拓展新型消费空间;九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速释放新型健康消费潜力;十是加强国货“潮品”消费品牌建设与推广;十一是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十二是构建完整的直播电商消费生态模式,激发新型消费新潜能。本书研究结论为数字化背景下大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建光: 经济学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曾经作为首位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负责亚太经济预测和分析,后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经常受邀参加国家主要经济决策部门的专家咨询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莫干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访问学者,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宏观政策与数字经济。
何德旭: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曾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十余项。出版和发表成果逾二百部(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安全、资本市场、公司融资、数字经济。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