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断为钢铁这一支柱型传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国钢铁产业的生产经营总体上保持平稳。全年粗钢产量达到10.19亿吨,年末钢材库存量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特别是重点企业钢材库存量同比下降5.3%。在投资方面,节能环保和工艺改进类投资成为主流,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环保水平持续提升,已有116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两化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90%的钢铁企业建立了生产制造执行及能源管控系统,并且《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发布进一步推动钢铁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此外,首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冶金科学技术奖申报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当前钢铁产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是切实有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围绕钢铁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科技大学和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报告(2024)》,全书分为总报告、高科技篇、高效能篇、高质量篇和案例篇5个部分,从多个角度描述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钢铁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
本书的总报告对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概述钢铁产业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面的发展态势。高科技篇深入探讨了钢铁产业中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和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建议钢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在氢冶金和低碳冶金方面加强技术创新,继而分析了钢铁产业智能制造的五大核心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探讨了智能制造对钢铁产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环保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典型应用案例,揭示了钢铁产业智能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智能质量、智能能源、智能碳、智能人力和智能库存管理5个方面,探讨了改进方向。高效能篇首先从生产、消费和贸易3个方面分析中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的进展,然后总结了中国钢铁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2006~2021年27个省(区、市)钢铁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高质量篇首先围绕产业集中度、集团化布局和区域集聚探讨了钢铁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情况,再聚焦钢铁产业资源保障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定量分析与案例研究,分析了钢铁产业通过资源多元化和供应链升级保障资源供应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情况,最后阐述了提升钢铁产业供给质量的重要性,指出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及环保措施加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案例篇以酒钢集团为案例,介绍了其厚植生态底色,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相关情况。
当前钢铁产业正迈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发展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阻碍行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新理念、新思维和新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成为钢铁产业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重要着力点。本书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钢铁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钢铁产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李毅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现任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河钢研发中心主任,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钢铁行业战略研究和企业管理工作,主持河钢集团“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管理与技术体系,荣获省部级以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15项。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申请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4部。
闫相斌: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副主编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Information Systems Reasearch、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教学奖励1项。
谷炜: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驱动的决策与优化、机器学习和因果推断、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等20余项;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Osteopathic Research、Internation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24 Runner-up of the Best Paper Award、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兼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预测与评价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7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新特质,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钢铁摇篮”。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是在世界钢铁协会指导下,由北京科技大学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从事钢铁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等领域软课题研究的非营利性科研组织,旨在为政府、行业组织提供绿色钢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为全球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张建良: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炼铁过程优化、氢冶金与低碳冶金、非高炉炼铁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200余项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在国内外发表文章300余篇,获得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12部。
冯梅: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