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河南文化传承走深走实、文物考古工作领跑领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兴文化工程如火如荼、文化事业增质增效、文化产业做大做优、文旅文创火热火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越擦越亮、精品景区出彩出圈、文旅消费升级升温,文化建设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强力推进,行稳致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面推动世界级大型遗址保护走廊与国家级博物馆集群的建设工作,致力于将这些地点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文博热”“非遗热”“诗词热”等现象不断出现,洛阳的文化旅游更是异军突起,使洛阳跻身热门旅游目的地之列。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和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入选总数领跑全国。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围绕“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IP,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的精品线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快书香河南建设。深入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进仰韶文化遗址、瓷窑遗址申遗工作。推动旅游业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把河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李立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河文化》副主编。长期致力于甲骨学殷商史与中原文化研究,在《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并编著《中原文化解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等著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连续多年参与河南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和省内外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对河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实践感悟和理论积累。
王玲杰: 经济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多次参与省委、省政府重要政策、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发表多篇政策建议、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其中多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郭海荣: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研究,已发表《网络小说中成长叙事的成因与生产策略》《网络文学擦亮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等文章30余篇,编著《票证里的春秋》,主编《简读中原》等著作,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宋朝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特邀研究员,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主持“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知识产权授权机制研究”等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及省部级课题5项,在《福建论坛》《东岳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博物馆资源开发初始产权管理》等学术著作3部。参与《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