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4)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4)》是“北京旅游绿皮书”的第11本年度报告,力求探讨和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北京文旅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趋势,破解制约北京文旅产业发展的难题,提出对策建议。全书由1篇总报告和21篇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锚定旅游强国建设,推动新时代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总结了“十四五”收官之年北京文旅产业的成就,并展望“十五五”北京文旅产业发展。结合北京“十四五”时期文旅发展规划、国家对文旅产业发展定位等内容,围绕“新时代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4)》对北京旅游发展和趋势展望进行综述,并着力在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产业升级、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入境旅游发展、文化遗产与文明互鉴、北京各区(区域)旅游特色发展五个板块,收录21篇专题报告开展分类讨论。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产业升级板块包括4篇文章。《北京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内涵、基础与方向》在厘清北京现代旅游业体系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北京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提出应聚焦资源开发体系、市场需求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产业业态体系和区域合作体系,建设北京现代旅游业体系。《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现状、挑战与路径》聚焦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强调了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现状与成效,明确指出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面临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平衡、标准及认证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价值转化存在难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北京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新质生产力+社会治理”赋能文旅产业预付式消费服务升级》以预付式消费服务升级为切入点,分析了北京文旅产业预付式消费现状,指出了文旅产业预付式消费风险的成因,以石景山区文旅产业预付式消费监管模式为例进行经验总结,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建北京市文旅产业预付式消费监管新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新质生产力赋能北京市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基础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北京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人才体系和市场供给等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北京市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板块包含4篇文章。《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相关思考》从促进长城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做好长城主题和长城沿线演艺活动、实现长城沿线非遗活化三个维度,剖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旅游促社会教育功能、文化价值实现给出了清晰的指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修复偏差、完整性保护不足、封闭性保护、协调性不足、解说系统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星空下的长城——慕田峪长城夜游项目案例研究》研究了慕田峪长城的夜游项目打造,总结了慕田峪长城夜游项目打造的经验,并对未来慕田峪长城夜游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入境旅游发展板块包括4篇文章,《推动北京入境旅游全方位复苏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结合全国推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的经验以及2024年以来北京入境旅游状况,深入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球游客在京旅游体验,促进北京入境旅游长远发展。《北京市入境游客信息需求分析与供给优化研究——以Tripadvisor为数据源》通过分析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中关于北京入境旅游的网络提问,探讨了入境游客对北京市旅游目的地的不同需求和困惑,总结了入境旅游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对交通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提出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振兴提供参考。《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在梳理北京市入境旅游的业态、政策及国际交流三大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对2023~2024年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汇聚多元主体力量、挖掘国际市场需求、提高服务便捷程度三条可行路径。《基于社交媒体的新时代北京入境旅游营销创新研究》基于社交媒体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境外游客评论的深入分析,更加精准识别境外游客的潜在需求和选择偏好,结合当前社交媒体平台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代北京入境旅游营销的创新策略,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者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借鉴。

文化遗产与文明互鉴板块涵盖5篇文章。《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从中华文明源流和传承的视角审视北京中轴线在世界遗产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并与世界遗产中的首都城市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在梳理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中轴线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后申遗时代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建设思考》基于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建设现状和公众对数字中轴的满意度情况,提出了北京中轴线未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多元和谐、共融共存:借助国际组织传播中国故事》探讨了国际组织在国家形象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的案例,强调中国发起的国际组织应继续提升自身实力与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中国外交事业贡献力量。《遗产地民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以慕田峪长城民宿为例》依托价值协同机制模型,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叙事分析法,探究了遗产地民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博物馆热”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符号表达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基于符号学理论,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创新地域符号表达、场景符号表达、数字符号表达、文创符号表达提升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效果。

北京各区(区域)旅游特色发展板块包含4篇文章,介绍了北京市辖区在新时代的特色发展,并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发展思路和办法。《科技赋能,文旅新生: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与文旅资源活化探索》通过研究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创新中的作用,强调了数字技术在修复、展示、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方面的核心价值,并为未来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文旅融合提供了方向。《打造“世界休闲谷”的乡村振兴新典范——以北京平谷区的旅游发展实践为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以及平谷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的特殊地位的背景下,阐述了平谷区坚持“生态立区”的理念构建以生态为核心的多元旅游格局,平谷区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休闲+”多维产业业态,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和服务质量,探索“平急两用”新型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世界休闲谷”,成为国际化的乡村休闲目的地。《沉浸产业助力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以石景山区首钢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下沉浸式产业助力工业遗产实现转型的路径,分析了首钢园在区域转型和沉浸式旅游发展中的策略和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或区域实现转型提供思路。《从有名到有趣,把流量变留量——以通州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为例》总结了通州区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一区一河三镇”文旅产业联动格局,成功将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阐述了景区通过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举办旅游宣传活动,在文旅融合、遗产保护和宣传推广方面实现了创新,以期未来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副中心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旅游如何适应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更好地发挥综合性优势,推动我国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成为旅游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4)》的五个板块紧紧围绕“新时代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每篇文章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希望能给旅游学界、政界和业界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迪与思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