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康城市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更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在新时代,健康城市建设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要积极总结分析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劣势或不足,同时放眼世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全方位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本书基于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六大领域,从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社区蓝绿空间分布、女性生育健康、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森林疗养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经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设置“案例篇”和“国际借鉴篇”两个特色篇章,发掘和研究杭州、武汉、成都、深圳等历年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领域的优势和异同,以期为“十四五”中后期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卢永: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健康促进与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参与制定《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健康村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规范(试行)》《关于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开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研究,承担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医养结合创建的管理和研究任务,参与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筹备技术支持工作。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健康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城市建设优秀实践(2019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重要文献及国际案例汇编》等25部专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9篇。
王鸿春: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办公室原主任、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创始理事长,现任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高级经济师。近年来主持完成决策应用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委托课题、省部级项目共10项,获国家及北京市领导批示20余项,“转变医疗模式政策研究”等课题获北京市第九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市级奖项共11项。著有《凝聚智慧——王鸿春主持决策研究成果文集》《有效决策》《成功领导者的习惯》等,并先后主编或合作主编决策研究类图书33部,其中“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获得第九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分别获得第十一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获得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1)》获得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获得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曹义恒: 博士,副编审。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分社社长、总编辑,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副理事长,主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健康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策划审稿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学习与探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以及《中国治理评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等集刊上发表论文及译文十余篇,出版《后帝国主义》等译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