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得益于顶层政策的持续加力、历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经验推广、各地区围绕绿色金融的主动探索,我国地方绿色金融仍在持续深化发展。总体来看,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绿色金融市场与服务、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对外合作交流、重视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已成为多个地方2023年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任务;另有部分先行地区,在2023年积极启动转型金融领域的尝试,以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为抓手,发挥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评估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自2018年开始研究发布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基于客观性、公平性、可比性、科学性等基本原则打造了一套评估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2022年,课题组基于我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对评价指标的颗粒度和丰富度等做出了局部调整,以更好地反映省域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2023年评价周期内,课题组沿用了上一年的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数据的持续跟进,呈现各省份绿色金融的现状与进展,呈现我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为关注地方绿色金融现状、推动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方提供参考。
整体来看,2023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未统计)绿色金融表现与上一周期相比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来看,浙江继续深耕绿色金融创新,在政策体系的全面性、市场实践的多元性方面仍具领先性与典型性;与2022年相比,北京、江苏、上海、湖北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如上海及湖北依托各自的地方特色与优势,围绕绿色金融高效协同、精准施策、激活市场、释放潜力,绿色金融发展的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典型性案例也显著增加;四川、福建、江西、贵州在已有的绿色金融基础上继续发力,以政策机制的良好支撑,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依托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的产品及服务创新,在金融支持、CCER开发挂钩贷款及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典型做法;甘肃、重庆发挥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气候投融资试点叠加的优势,在通过项目库、融资平台推动产融对接,以及运用政府引导基金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做法为中西部地方实践提供借鉴。除试验区外,安徽、河北及天津聚焦产业绿色化发展,在金融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不乏典型实践,与2022年相比均有进一步提升。另外,宁夏、青海、云南对绿色金融的重视度也进一步提升,正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金融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2023年部分地区前期积累势能正在加速释放中,但仍呈现金融生态水平位居前列的地区地方绿色金融生态水平较高、地方绿色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进展更为迅速的特点。同时,受到2023年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绿色金融的个别领域市场表现略有下滑。
此外,本书还以专题形式对“中国转型金融的主要进展与未来展望”这一重点议题展开分析,以期记录、呈现我国现阶段部分地方绿色转型金融的主要实践,更好地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当前,我国的转型金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地方探索实践为主。多地正在立足于自身产业结构特征及区域经济绿色转型需求,积极探索转型金融的实施路径。同时,作用空间有限、数据基础不完善、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共性问题,制约着转型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未来地方发展转型金融、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进行思考,以激活转型进程中的增长机遇为转型金融创新的切入点,通过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多方协同,合力破解转型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挑战,全面夯实地方“碳”基础工程、建立与转型相适应的风险分担机制,确保转型金融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稳健的作用。
综上,2023年我国地方绿色金融仍在积极向前,各地区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市场与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以及风险防范与控制等方面的实践继续深化。未来,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各地区在绿色金融新兴领域创新实践的不断推广,我国地方绿色金融还将进一步提质、扩面与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