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贸易争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潜在金融风险等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循环出现局部性梗阻,卡链、断链现象全球蔓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面临新挑战。以产业链韧性为切入点研究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与自主可控性成为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书基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视角,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进行统计测度和问题剖析,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对策建议。
首先,依据产业关联理论将产业链韧性划分为产业链节点韧性与链条韧性,并依据韧性理论从抵抗力、恢复力、调整适应力、持续增长力维度构建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测度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韧性,并从节点韧性与链条韧性以及整体和各子系统角度具体分析研究期间其产业链韧性的演化特征,并提出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
其次,基于系统韧性视角,构建了包括内部生产韧性和外部适应韧性两个方面2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和熵权-TOPSIS评价模型,以我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样本,测度2011~2020年我国省域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并对区域差异和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高斯核密度估计、自然间断点分级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判断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探讨我国省域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差异、分布特征及提升路径。
最后,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了包含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和增长力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金砖国家为样本,基于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样本国家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从制造业产业链整体韧性和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增长力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关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既对韧性理论尤其是经济韧性理论进行了拓展,又为产业链韧性统计测度提供了新的模型与方法,不仅对制造业整体及具体行业,还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链现代化均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本书可以为提升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水平提供路径借鉴,为地方政府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供对策建议,并为我国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防止脱钩断链、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