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本书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部署,认为推动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又是培育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全书系统阐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理论基础,立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现实基础,分析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优势条件和主要挑战,借鉴国内外文旅极核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为中国跨区域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特别是极核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样本。
尹宏: 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文化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参编学术论著10余部。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城市问题》《宏观经济管理》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多篇决策咨询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郭雪飞: 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区域经济。
赵嫚: 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科研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眭海霞: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文化经济等。
卢晓莉: 法学硕士,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研究。在《农村经济》《开放导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市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成都为例》《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启示》《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国家和地方双重视角》等。
李春艳: 成都市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并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和参与编撰学术论著近10部,获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近10项,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余梦秋: 成都市社科联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近10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农村经济》《理论与改革》《开放导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