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太湖流域保护治理,多次对太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太湖治理指明了实际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文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科技与人文、传承与创新的对应性与互相促进关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以“人文经济学”为重要理论基础的环太湖生态、文化、城市发展路径、产业布局、教育、人才培养等研究是环太湖发展的重要一环。《环太湖人文经济发展报告(2025)》是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筹)建院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努力打造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本报告既对环太湖流域诸省市的发展情况加以总结概括,提炼人文经济学背景下环太湖流域城市发展的经验,也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加以分析梳理,从而为环太湖流域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全书共分七个部分,总报告分别从“人文经济学”如何赋能环太湖创新圈建设以及环太湖城市群人文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探讨了人文经济在环太湖城市建设、科创圈打造方面的作用、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生态治理篇较为系统地从“双碳”、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太湖治理演进与现代化保护、数字技术赋能以及生态保护立法等多个角度探讨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篇从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文化特征角度分析环太湖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科创、产业篇从苏州环太湖U形湾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融合发展研究、苏州环太湖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以及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环太湖地区乡村振兴的角度,思考环太湖流域尤其是苏州环太湖流域科创、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方法与对策;文旅发展篇选取红色文旅资源和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两个角度分析环太湖流域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禀赋以及路径选择;教育篇以近年来国家重视的职业教育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人文经济赋能环太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区域一体化发展篇则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背景,对环太湖流域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的未来进行展望。环太湖人文经济发展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的特点。本报告作为太湖流域首部蓝皮书,以“人文经济学”为切入口,以翔实的史料与数据、具有战略性的眼光与问题分析的思维方式,将经济学、生态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文经济赋能环太湖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发展模式。
黄涧秋: 研究员,法学博士。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苏州市委法律顾问、苏州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苏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苏州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学、行政法学。在《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法学评论》《当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法治现代化研究》《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5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苏州市社科应用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主持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司法厅法治科研项目等。围绕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先后发表决策咨询报告10余篇,其中多篇被省、市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
陈璇: 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筹)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