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分为总报告、“四个中心”建设篇、绿色低碳发展篇、首都都市圈篇、国际经验篇,重点研判2024~2025年首都发展的主要成效、基本现状、重点难点,注重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不同维度提出新时代中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体系测评,2010~2023年,首都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指数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首都在自身发展、城市整体发展、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整体朝着积极向上的轨道迈进。
本书评估了2024年北京在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上的重要成效。北京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注重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擎起了首都功能布局优化大梁,筑牢区域协调发展根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功服务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提升了国际交往承载力,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表现为:首都功能重组与资源错配难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依然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压力较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均衡、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等。
“十五五”期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持续深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分区,提升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国际性元素;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北京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促进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协同,加快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夜间经济、就业圈层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打造首都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完善首都城乡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体系。
贺亚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管理学博士、研究员。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宣传宣讲、文化发展和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军工文化建设等相关文件起草。承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北京日报》《前线》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主编《社会主义500年编年史》(上、下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等多部党员干部读本。
陆小成: 1978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兼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发展、公共管理、城市治理、低碳创新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首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都发展核心要义》等16部。在《科学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中文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三报一刊理论文章7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项。获得民政部、湖北省政府等研究成果奖多项。
何仁伟: 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10余家CSSCI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省部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10余项。在《旅游学刊》《地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光明日报》等重要核心期刊和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2篇;出版专著1部,多次获得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提交咨政报告1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7项。
刘小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专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其他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北京市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项。
贾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美学与文化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其他重大、重点课题10余项,获得北京市调研报告二等奖。
徐爽: 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JAIST)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服务科学、知识管理。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公开发表CSSCI期刊论文《日本科技基本法设立以后科技政策的演变研究》《创建科学城过程中如何防止“筑波病”?——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公开发表中文期刊、日文期刊、英文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