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综合分析了2024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学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就业形势持续承压,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6.7%,就业总体呈现稳定态势,毕业生择业与升学呈现更理性与多元的趋势,“双一流”院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1.9%,地方本科院校为85.6%。毕业生境内读研比例上升,准备考研比例降低,留学比例回升;灵活就业比例增至5.8%,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增多,其中依托互联网新业态就业的比例有所提升。就业重心向地级及以下城市倾斜,比例升至63%,民企在非一线城市就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占比达55%。
新兴产业发展驱动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较多高质量岗位。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业占比升至12.1%,相关岗位薪资领先,2020~2024年涨幅超过120%。半导体、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专业就业优势明显,微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连续三年被评为绿牌专业,毕业生月收入普遍达6900元以上。数字经济兴起带动新媒体运营、创意设计等新职业增长,对毕业生数字素养与跨界能力的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改革迎来新契机。
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高校专业设置加速调整以适配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需求。“双一流”高校新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瞄准国家战略与科技前沿的专业,着力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难题。地方高校专业布局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如安徽等地高校增设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材料等专业,但仍存在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需求,毕业生满意度偏低,显示出专业建设需加强系统性评估与特色发展。
新技术驱动岗位能力重塑,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本科毕业生能力需求呈现“高阶认知+社交互动+数字技能”融合趋势,判断决策、解决复杂问题和沟通协作类能力显著上升;基础数字技能需求依然强劲。能力胜任情况数据显示,谈判、疑难排解、编程等关键能力满足度仍有不足。跨学科协同培养缺乏,理工类专业课程更新缓慢、前沿性不足,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薄弱。高校需深化课程改革和跨界实践,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全面提升毕业生适应未来就业环境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