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减贫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发展均衡性、充分性的新诉求,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将逐步凸显,成为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书是四川农业大学庄天慧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研究”(20AZD079)的最终成果。本书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紧扣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要求,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置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阔背景中,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深刻回应了当前相对贫困治理亟待破解的一系列学术热点、难点问题,是减贫领域的又一力作,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书将农村相对贫困置于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下,创新搭建了相对贫困治理动态演化理论分析框架,推动了减贫理论的进步。系统诠释了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内容、方法、过程、目标四个维度的时代内涵,率先阐释了相对贫困治理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运用协同演化理论,深刻解析了在“治理能力不均衡—治理要素协调优化”演化过程中相对贫困逐渐消减、最终消除的治理逻辑,为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本书开发了涵盖全流程的治理管理工具,提高了贫困治理理论的应用性、实操性。
庄天慧: 庄天慧 四川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在《农业经济问题》《改革》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杨浩: 杨浩 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社科菁英,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主持和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在《农业技术经济》《资源科学》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5篇,培训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千余人。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胡海: 胡海 博士,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农”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2部,在CSSCI、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3项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陈光燕: 陈光燕 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村养老。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乡村振兴局、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四川农业大学社科专项等纵向课题5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西部项目1项,农业部软科学、四川省科技厅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农业技术经济》、《农村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成果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张海霞: 张海霞 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天府社科菁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雏鹰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区域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