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中国税收政策,总报告在总结2023~2024年中国税收政策和税收收入运行情况与特征的同时,对2025年及未来的税收政策进展及收入形势进行研判。专题报告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从基本理论、降碳、减污、扩绿、税收绿色化程度评估、国际实践等方面,对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023~2024年,稳定政策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基调,税收政策取向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通过延续、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保持税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稳增长、稳预期、保就业,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受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等因素影响,2023~2024年我国税收收入“承压”复苏,税种、央地、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特征。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预计2025年税收政策仍继续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为主;税收收入平稳运行所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由“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的一场重大变革,是当前和未来税收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降碳方面,碳税和碳交易作为两种有效的碳定价手段,在定价机制、作用机理、减排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应以构建碳税与碳交易的协调机制为出发点,研究储备碳税制度,同时提高现行税制的低碳化程度。减污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减污目标的必然选择,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加大消费税对塑料制品的调节力度,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强征管和政策协同。扩绿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净零排放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加快森林、草原资源税改革,推进森林、草原植被恢复费改税,探索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开征生态资源税,完善鼓励碳汇交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基于区域税收绿色化程度评估发现,各地税源色彩整体朝着“绿化”方向演进,但税源绿色化程度的分布并不均衡。此外,从国际视角来看,绿色税收理论逐步朝着“双重”效应的多重化、多工具选择下的协调效应演进;各国普遍以绿色税收促绿色低碳发展,OECD国家的实践形式和工具选择更加丰富。
邢丽: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兼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对财税体制改革、国际财经、绿色财政、数字经济等领域重大问题保持持续跟踪。先后主持和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年度重大项目、UNDP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世界卫生组织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撰写《碳定价:国际进展与中国方案》《碳税的国际协调》《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中国绿色税制构建》等专著;参与《中国财政60年》《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等重要著作撰写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国际税收》《中国金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尚希: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政协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领导同志主持的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座谈会、研讨会和专题学习会等。注重从不确定性出发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代表作有《公共风险论》《收入分配循环论》《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逻辑(1978~2018)》《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等著作;《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论公共风险》《风险社会背景下的财政政策转型方向研究》《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公共风险分析框架》《农民“就业状态”: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力量》《公共化与社会化的逻辑》《在不确定性世界寻找确定性》《以人为本的财政观:民生财政》《基于公共风险重新定义公共产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中国:城镇化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挑战》《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三个维度的认识》《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大国财政:理念、实力和路径》《制度主义公共债务管理模式的失灵——基于公共风险视角的反思》《从整体观和风险观系统认识降成本》《论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改革四十年的逻辑本质》《公共风险视角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转向不确定性与风险——基于经济周期视角的思考》《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理论解析》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