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5)》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以新质生产力为研究背景,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总报告。基于广州高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从企业所在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规模等视角洞察了2024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分析了企业在市场经营、资金获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特征与突出问题,并从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全球人才集聚高地、加大对科技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助力开拓国际市场和新产品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广州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二部分综合篇。总结了广东省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与经验,研究了广州39个科技创新活跃镇街的空间演变特征及演化模式,探讨了广州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第三部分产业篇。紧扣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梳理了广州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基础,探讨了广州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分析了广州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广州推进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四部分科技篇。总结了国内主要城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模式,分析了广州R&D经费投入的总体态势与结构特征,剖析了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广州推动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布局的主要策略。
第五部分案例篇。以浩洋股份、阿达半导体、云韬氢能三家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创新发展特征与亮点,探讨了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赛飞: 女,1970年生,湖南邵阳人,工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主持完成“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广州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等课题,完成的多份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出版《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等著作,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论文类、研究报告类一等奖。
张跃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践。曾在多个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多次主持或参与广州重大文件、重要报告起草,广州市重大规划研究编制,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广州南沙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理论内涵和战略策略研究,以及广州市多项重大政策文件制定起草工作。主持开展“老城市新活力的理论内涵和战略策略”等重大课题研究,多项报告获广东省、广州市领导批示。主编《广州经济发展报告》《广州社会发展报告》等广州系列蓝皮书,多次获评“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在学术期刊发表《从“具体的抽象”到“抽象的具体”——重新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变化与结构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的内涵与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逻辑:“术语的革命”与“集义所生”》《“自然史的过程”与建构式改革——历史主动下新时代的改革逻辑》等多篇论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文摘》等全文转载。
杨莹: 管理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参与“全球技术发展态势与广州的选择”“广州若干重大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推进对策”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合著《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参与编撰的《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9)》《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0)》分别获评“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朱泯静: 管理学博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广州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政策分析、人才队伍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多项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Resources Policy和《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等核心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的“广东模式”探索与路径选择》等专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日报》等报纸上刊发数十篇理论文章,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81年7月,是隶属于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定位于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阵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镇和新型城市智库。全院编制人数174人,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有13个研究所和城市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往、社会治理等专业化研究平台,常年组织开展以广州发展战略、区域公共政策等为主题的系列重大课题和以老城市新活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主题的系列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举办以全球城市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等为主题的系列高端国际会议,编辑出版《开放时代》杂志和《领导参阅》内刊,研创出版“广州蓝皮书”和“广州城市智库丛书”,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公众服务和国际交往功能,致力于打造成为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型城市智库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