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主题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案例篇、借鉴篇五个部分组成。
分报告与专题篇聚焦中国与世界多国多地区多组织交流互鉴的实践,2024年的成绩主要在于逐步完善了交流机制,丰富了交流形式,深化了交流内容,并增进了相互理解与共识。
首先,交流机制日益完善:中国与世界多国多地区多组织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建立了多样化的交流机制和平台。如与西班牙建立中国-西班牙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与阿盟组建中国-阿拉伯国家智库联盟等,为双方的学术交流、文化合作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合作框架。其次,交流形式丰富多样:交流活动涵盖了学术合作、文化展示、青年对话、教育交流、民间互动等多个领域。例如,中美和中加友好团体、科研院所、教育团体等发挥了二轨对话的重要作用,敦煌中拉青年论坛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上合组织的传统医学论坛、青年交流营、妇女论坛等品牌活动不断深化。再次,交流内容不断深化:从传统的文化、教育领域拓展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技术治理等全球议题。例如,中拉高层对话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挑战,中阿合作则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球治理的创新路径。最后,增进相互理解与共识: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深各国各群体间的友谊与合作共识。如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借助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了与各国友华群体、华人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共识;与东亚国家在维护区域稳定、推动经济一体化及增进民间友好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文明交流互鉴同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世界各国国民的教育科学文化合作及交流,以促进国际和平及人类福祉为目的,倡导文化多样性,实施文化和睦行动,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联合国文明联盟旨在通过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加强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合作,跨越文化差异,减少极化现象。
案例篇从多维度探索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过去与现状。自文明诞生并彼此相遇之时,文明的交流互鉴其实就已开始。案例篇呈现了文明交流的部分历史与理论,以及中国在当下通过多元平台及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实践,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为全球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古希腊文明通过赫拉克利特与赫西俄德的思想交锋,展现了哲学与神话诗的竞争互鉴。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阐释与前沿研究则立足当代中国,以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为指引,结合国际汉学、宗教学研究,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理论创新。中国图书“走出去”以出版贸易、国际会展等活动为载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春节作为中华文明鲜活载体的全球影响力,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节庆平台。同样的还有孔子文化节,以“对话孔子,互鉴文明”为主题,通过祭孔仪式、文旅融合等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中乌联合考古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现,实证了古代中亚与中国的文明交融,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支撑。上海打造典范城市的实践则展现了上海以开放包容为底色,通过国际平台建设演绎多样文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借鉴篇以中泰、中意合作为例,展现差异化的文明互鉴路径:中泰合作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4.0战略的对接,构建命运共同体;中意合作则通过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探索文明对话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