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日本经济内忧外患、举步维艰的一年。全面启动的灾后重建带来的经济刺激效果微乎其微。受欧债危机的拖累,世界经济下滑,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陷入技术型衰退。再加上日本挑起的购岛闹剧,导致对华出口骤降,致使经济复苏未取得预期效果。2013年,在安倍新经济政策,即无限度量化宽松政策和大规模公共投资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较高增长。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双边贸易出现负增长,相互投资受阻、中日互购国债与人民币直接交易也不同程度受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年内未能如期举行,同时也对世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2013年,如果中日关系不进一步恶化,随着世界经济、日本经济的缓慢复苏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日经贸合作可望回归正常轨道。 本书以“总报告”为基础,以分析现状与发展趋势为起点,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的双边经贸关系和日本参与TPP、中日韩FTA谈判为中心,同时兼顾日本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养老金财政风险、创新体系的效果分析、核电战略走向等内容,以中国借鉴日本经验为目的,对日本经济以及中日经济合作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参与TPP还是中日韩FTA,日本正在经历着艰难的选择。从传统收益上看,日本依然希望通过中日韩FTA的签署,从中国和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获取经济利益;但从非传统收益上看,对主导权、国家安全、利益集团等方面的考量,使日本不得不重视TPP的签署。当然,日本哪方面的利益都不想放过,因此选择了同时参与谈判。但可以预计,两者的谈判历程都将十分艰难。日本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期,现在下结论说日本的制造业已经衰退,还为时尚早。总体来看,日本仍处于全球产业链条的上游,制造业的优势也为日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刘瑞: 女,1970年7月出生,陕西人,1991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1998年获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金融理论与政策、日本金融、中日金融制度比较等。代表性作品有:《金融危机下的日本金融政策:困境与挑战》(专著,2010),并在《经济学动态》《日本学刊》《中国证券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及专业文章数十篇。
叶琳: 女,1982年7月出生,四川人,200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日语系,2007年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开始攻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课程。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副主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日本经济体制等。代表性作品有:《21世纪初日本企业经营的制度环境变革分析》(《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国际经济学导论》(合译,2011)等。
王洛林: 男,1938年6月出生,湖北武昌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代表性作品有:《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关于国有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个问题》(1995)、《日元贬值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1999)、《日本的通货紧缩性经济危机》(2000)、《日本金融考察报告》(2001)、《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2002)、《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2003)等。
张季风: 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区域经济等。代表性作品有《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2004)、《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2006)、《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主编,2008)、《日本经济概论》(主编,2009)、《不断扩展的东亚产业协作》(主编,2010,日文版)、《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编译,2014)、《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国家智库报告,2016)、《日本平成经济通论》(专著,2017)、《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主编,2021)、《日本泡沫经济再考》(合著,2022),其他有关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学术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