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书以民主党执政终结、自民党重新上台以及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为中心,对2012年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作了回顾、分析与展望,并收录了该年度日本大事记。 2012年,日本民主党应对内政外交重大问题决策不力,终在年末的众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执政仅三年的民主党政府黯然下台。日本自民党重掌政权,安倍晋三再度就任首相。相对于内政乱局,日本在安全领域强势进取,借助美国“重返亚太”机遇和日美同盟强化防卫力量,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并全面提升东盟战略地位。 2012年,日本经济高开低走,其借灾后重建实现复苏希望化作泡影,对外贸易赤字亦创战后新高,摆脱通缩、调整能源政策等诸多难题尚待解决。日本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2012年通过的儿童、雇佣、医疗护理、年金等相关法案,标志着日本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走向深入,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迷态势并未扭转。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由石原慎太郎“购岛”、野田内阁“国有化”引发的钓鱼岛主权争端,严重损害了中日政治互信与现实合作,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陷入“邦交正常化40年来最严峻的局面”,双边贸易额自2009年以来首次减少,也对日本政治、经济构成直接冲击。 展望2013年,安倍政府将以赢得参议院选举、实现长期执政为核心目标。选前将以经济、民生议题为政策重点,选后将着手修宪、行使集体自卫权等政治、安全议题。但前景并不乐观,奥巴马第二任期对日政策走向、日本经济走势是两大主要变数。日本对华将着眼经济利益、谋求改善关系,但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放弃现有立场,同时将谋求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安倍经济学”将加大财政投入、金融量化宽松、增长战略作为三大政策支柱。随着世界经济转暖,日本国内消费需求将会赶在2014年提高消费税率之前集中释放,2013年度日本经济有望短暂复苏。
林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华日本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特约编辑。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文化、新中国对日外交。主要研究成果:《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专著,2001)、《中日关系问题报告》(合著,2005)、《中日关系报告》(合著,2007)、《当代日本报告》(合著,2011)、《中日农村经济组织比较》(合著,1997)、《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主编,2012)、《何方集》(选编,2001)、《宦乡集》(选编,2002)、《何方谈史忆人》(选编,2010),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1997)、《中国的东北亚研究》(2000)、“中日青年论坛”(1998~2003)、“21世纪的日本”(2000~2004)、“日本发展报告”(2002~2008)、“日本蓝皮书”(2009~2016)等工具书、丛书的副主编。
李薇: 女,北京市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法。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打开历史的断层》《2011~2012年日本形势回顾与展望》《日本的国家定位与历史反思》等。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日本法、亚洲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法学系教授。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 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民法、日本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立法过程》(译著,1990)、《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发表的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等。
杨伯江: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日本国际论坛客座研究员、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亚太地区安全、日本问题。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平成日本:战后历史流变中的国家战略转型》、《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处理再考》、《中日关系50年发展演变与未来走势——兼论日本战略因素及其规定性作用》、《中日韩合作战“疫”与东北亚区域治理》、《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国际战略视角下两场“冲击”的历史比较与日本因应路径分析》、《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转变动因与前景分析》、《日本国家战略转型:认知重构与路径选择》、《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双轮驱动下的合作共赢》、《国际权力转移与日本的战略回应》、《新时代中美日关系:新态势、新课题、新机遇》、《“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日本因素》(合著)、《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与对日外交实践》(合著)、《美国对日政策内在矛盾及地区战略影响分析》、《日本强化介入南海:战略动机、政策路径与制约因素》、《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全面正常化”走向探析》、《日本自民党政治走向历史性衰退》、《从总体趋势中把握中美日三边关系》、《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