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解读》,分析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要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等一系列指导思想,明确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指示精神,也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第二部分《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分别介绍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城乡一体化”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现社会正义的重大意义。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当前“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亟待突破的若干难点和瓶颈。 “理论篇”收录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试论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的阶段性特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路径选择》《2012年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等四篇文章。 其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先生撰写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文,对城镇化、城市群、就地城镇化等新模式、新趋势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就相关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对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余三篇文章,分别就我国城乡一体化新的阶段性特征、标志性成果,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问题做出描述和评价,或提出改善建议,可供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参考。 “实践篇”选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总结各地在城乡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古村落保护与村庄发展、新农村及其新型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等方面创造的新经验、新举措,密切关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从各地的改革理念、政策措施及其策略方法中探索归纳不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性的规律性特征和发展路径。
付崇兰: 940年12月23日(农历)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等职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所级单位主任、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史、城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专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中国运河传》《中国运河史话》《中国城市史话》《拉萨史》(本人撰写古代史与近代史部分)。合著:《广州城市发展与建设》《珠海东区(海上试验区)发展规划》《黄骅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城沿线城市》《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中外名城故事》《小城镇论》《新城论》《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绿色江苏》《中国城市发展史》《港澳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研究》等。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二等奖。合著获两个一等奖:《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获建设部全国第三届建筑科学图书一等奖。《中国城市发展史》获北图文津提名奖、社会科学院老干局一等奖。
曹文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研究员。1967年生,山东阳谷人,曾就读于山东师大历史系、政法系。1995年入山东史志办公室从事省志编纂工作,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社会研究工作。编纂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
王铚邦: 1969年生,四川巴中人。中国国际招商引智网总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招商引资宣传及研究工作。曾担任人民网招商引智频道执行总监、《中国城市与市长》杂志社副社长、《城市博览》杂志社副社长、中国社会报《中华城市》专刊主编等职务。
张朝伟: 1973年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曾先后担任某机关秘书及中央媒体编辑职务,长期关注文化比较、综合科学技术史、可持续发展及城乡统筹等领域研究,发表《留住乡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绿色经济与休闲产业》《中国正为世界做出选择》《寻求生态转型的后发优势》《改革攻坚 时机到了》等系列评论文章,编著有《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等。
汝信: 1931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韩国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博士。 学术专长为哲学、美学。专著:《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美的找寻》《论西方美学与艺术》《汝信自选集》。合著:《黑格尔范畴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译著:福米娜《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列夫可夫斯基《1947年前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卷前半部、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