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部具有综合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报告集成,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真实、全面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书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既有学者对青海现实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及分析,也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权威部门的看法和观点,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选择提供理性参照,同时为各级党政领导、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参考。
全书包括总报告、经济、社会、特色、区域等五个篇目。其中总报告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分别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针对宏观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省情实际对2014年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分析预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经济篇以影响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专题,内容涵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房地产、保险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和相关热点问题;社会篇以涉及青海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内容涵盖教育、交通、文化等领域以及社会中间阶层、城乡收入等社会热点问题;特色篇立足青海省情,放眼全国,选择具有青海特色并对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学术性专题研究,分别就青海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价值,青海加快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青海“新四化”同步发展,青海的发展矛盾与“改革红利”路径,青海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学理性研究探讨;区域篇以青海各具特色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西宁市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西宁市公共外交发展、海西州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海南州绿色产业集聚桥头堡建设、海北州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成效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研究。
苏海红: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研究员,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级优秀专家。兼任青海省政协学文委副主任、青海青联副主席、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牧渔业学会理事等职。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青海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和生态经济。出版学术专著2部、丛书1部,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课题5项,省部级以及委托课题30余项。主要成果有:《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研究》《加强和创新青海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完善创新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等。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鲁顺元: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马勇进: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社会文化。
杜青华: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
鄂崇荣: 土族,青海省海东市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兼任青海省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黄河组专家等。研究方向为宗教学、青海民族宗教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期从事青海民族宗教、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独立、合作出版学术著作10部;主持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项目和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8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全文复印或观点摘编。
孙发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汉族,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委党校和青海省委讲师团特邀教授等。获青海省政府“青海学者”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战略、青海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学。先后独立、合作、主著及主编书籍10余部,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青海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各类委托课题40余项,主持完成智库报告60余篇。主要成果有《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研究》等。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20余篇智库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赵宗福: 男,汉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同时兼任日本爱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或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以及古典诗歌。长期从事地方文化史和民俗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古典神话、民间文学、西部诗歌史、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近年来致力于昆仑文化的研究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组织,先后策划主办“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在海内外学界产生较好影响。先后获得“首届钟敬文民俗学奖”、“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联“德艺双馨会员”、“青海省优秀教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青海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出版《花儿通论》、《昆仑神话》、《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青海花儿大典》、《青海历史人物传》等20余部书籍,在海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等10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2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基本为独著成果,其中中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青海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1项,青海民间文艺成果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