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基层干部等各方人员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总报告、实有人口篇、治安管理篇、矛盾化解篇、社会组织篇、虚拟社会篇、特殊人群篇、基层治理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北京市社会管理各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2013年走势进行了预测。
2012年,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仍沿着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被明确为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的协调、议事、督导机构,网格化和社区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初步建成,取得明显成效;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帮扶力度显著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优化,确保了党的“十八大”的安全召开;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正式起步,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提速,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不断加强;微博实名制正式实施,虚拟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首都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但与广大市民的要求以及世界城市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多头管理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社不分、权责不明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实有人口管理的思路不够清晰,流动人口期盼已久的居住证制度仍未出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比较少,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上述问题,本书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可行建议。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首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2012~2013)》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总报告
社会组织篇
实有人口篇
社会治安篇
矛盾化解篇
特殊人群篇
基层治理篇
殷星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等。主持完成“平安北京建设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首都群体性事件媒体应对措施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城市反恐研究(三卷本)》《城市反恐怖行动概论》《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7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
姚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犯罪学、社会管理。主持完成“北京市青少年犯罪团伙实证研究”“北京市实施居住证制度研究”“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研究》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会“马克昌杯”优秀刑法论文一等奖,1篇获全国第六届治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10余项,其中2篇研究报告获刘淇、郭金龙、鲁炜、刘敬民等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马晓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出版《移民适应的行为策略研究——望京韩国人的创业史》《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等著作,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超大型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研究”“首都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研究”等多项课题。课题报告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研究成果受《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专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袁振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理论宣讲专家。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已经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农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管理与合作治理》《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编,执笔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