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作为国务院侨办直属高等院校,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国家侨务工作大局。华侨华人研究院作为国家侨务理论研究基地,2013年继续推出华侨华人蓝皮书,希望借这个平台能够持续为有关方面和人士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2013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分总报告、侨情篇和华文教育篇三部分,涉及全球各大洲,重点包括了周边国家中的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介绍了相关国家华侨华人的规模、分布、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涉侨生存安全环境和华文教育情况等。
本书总报告综合介绍了全书研究的三大特点,并提出了作者对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见解;侨情篇继续统计分析海外华侨华人的最新一手数据,并借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研究了全球涉侨突发事件的危害等级情况;华文教育篇介绍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历史演变、现状和相关政策,也介绍了台湾地区对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骆克任: 男,籍贯浙江诸暨,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员,人口学专业人口统计与规划方向和人口国际迁移与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访问教授;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上海基地、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顾问;现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持研究的与本书相关的代表性课题有:国家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上海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编制研究”、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广东省境外人口与管理服务研究”、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复旦大学国家公共管理信息与决策平台的建设”、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华人及其新生代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吸引留住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问题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范围、现状及统计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东亚城市青年移民反贫困——上海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人口国际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人口迁移、流动实证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软科学项目“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规律、动因与引进对策研究”、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积极引进海外智力是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等。在国内外出版个人专著4本,译著2本,合著16本,发表论文36篇,提交国内外会议论文23篇。曾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及其他多项奖励。
丘进: 男,汉族,籍贯安徽全椒。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曾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侨大学校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外交学院、暨南大学的兼职教授,现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长效机制研究”、财政部有关华侨事业发展的委托项目“海外华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华侨农场发展模式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研究”和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