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国计民生,各国利益博弈不断引发新的机遇与挑战。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终止年;是2011年达成的德班平台谈判的启动年。2012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多哈会议的各方博弈面临新的不断变化的格局,前行阻力重重,进程暗流涌动,谈判难以有革命性的突破,合作定有务实性的进展。近年来,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了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与勇气,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发展特征决定了实现减排目标,有困难,有机遇,但机遇需要在克服困难中发现、把控并抓住。中国参与德班平台谈判,注定在重压下前行,但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从未停止,中国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迈进,离不开金融的承载与推动。近年来,中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通力协作,共同启动了金融体系的绿色变革。2012年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从不同角度评述多方观点,展示了中国如何培育一个包括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高效率交易平台和多层次金融服务的气候融资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本书邀请了国内外长期从事气候科学评估、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低碳金融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30多位资深学者撰稿,分析2011年底德班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关注启动德班平台谈判对国际国内气候政策选择的可能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并着重考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融资政策、行动及面临的挑战。 本书包括总论、三个专题及附录。 总论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回顾与展望,2012年国际气候谈判“两个授权”“三个轨道”同时开展,体现出在气候谈判变局期复杂的谈判格局。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在单一的“德班平台”下开展谈判,希望尽快结束巴厘行动计划授权下的双轨谈判;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在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工作组双轨谈判中,进一步明确发达国家2012年后的减排义务和责任,明确《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继续方式;二是通过分析近些年全球和中国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的事实,总结了全球和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从风险信息沟通、多方合作协同、灾害风险管理中的资金手段等角度分析了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方法。三是通过分析公共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碳市场等主要融资方式在中国发展的状况,评估现有政策的执行效果,在预测202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成本与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该目标,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第一部分聚焦国际低碳融资的热点议题。对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谈判的新进展与新格局,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经验与比较,2012年后欧盟碳交易政策的挑战,以及广受关注的是否将民航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与展望。 第二部分反映国内最新的低碳融资的实践与探索。内容包括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进展及展望、低碳转型的公共融资机制、商业银行在低碳融资领域的实践与探索、碳金融产品的推广、中国绿色气候基金的创新与实践等。 第三部分气候风险与适应融资,内容包括中国地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预估及可能的风险,中国主要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效益评估,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的实践与探索,商业化气象指数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第四部分为热点追踪与专家解读,重点考察国际上最新的一些气候变化政策和研究进展。 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口、经济、能源和排放等主要数据,中国各地区完成“十二五”规划节能目标进展情况,全球气候变化灾害历史数据等信息。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 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曾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模拟冰雹生长的风洞,在层状云降水机理、冰雹云形成机理和人工增雨业务示范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学会首届涂长望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世界气象组织UAE人工影响天气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罗勇: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副主编,《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进展》《资源科学》《高原气象》《科技导报》和Earth System Dynamics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气候系统模式研制与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在气候变化领域,主要承担气候变化的事实分析、归因与预估研究,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还开展陆面过程模式的研发和区域气候模拟,特别是植被冠层辐射参数化方案的研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主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量预报技术和系统开发等。2002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共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SCIE)收录刊物论文23篇,总被引次数为近3000次;合作出版学术专(译)著11本。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