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经济疲软,欧债危机起伏,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全球经济发展处于逆境当中。在此环境下,日本经济却出现了强劲复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问题,包括主权债务问题引起全球性关注、通缩卷土重来、日元激烈升值和股市动荡等,日本经济暗流涌动、险象环生。2011年,日本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估计还将持续复苏,但是受东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和核危机的影响,其势头将明显减弱。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但需要理性看待。中日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日本对华投资出现微弱正增长,中国对日投资持续上扬。2011年,在日本经济、世界经济回暖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特别是日本灾后重建的拉动下,中日经贸合作可望取得平稳或较高增长。
本书以“总报告”为基础,以分析现状与发展趋势为起点,以民主党政权应对金融危机政策为重点,兼顾贸易、投资及区域合作等内容,以中国借鉴日本经验为目的,对日本经济以及中日经济合作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日本民主党上台即面临着如何应对因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萧条,为此,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财政的应急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通缩问题,同时致力于解决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包括制定实施“新增长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丰田召回事件对处于优势地位的日本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为中国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敲响了警钟。
王洛林: 男,1938年6月出生,湖北武昌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代表性作品有:《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关于国有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个问题》(1995)、《日元贬值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1999)、《日本的通货紧缩性经济危机》(2000)、《日本金融考察报告》(2001)、《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2002)、《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2003)等。
潘福平: 男,1962年3月出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系任教,1991年4月留学日本,在日本立正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修完了国际金融学博士课程。现任国泰资本集团董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客座教授,全日本中华总商会理事。从事金融投资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20年,特别是在外汇投资、市场分析和操作技术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多年来致力于构架中日文化及商业桥梁的事业,2005年3月荣获日本文化振兴会授予的社会文化功劳奖。
黄泽民: 男,1952年12月出生,江苏人,1988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该校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华东师大应用经济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华东师大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等职务。主要著作有《浮动汇率制与金融政策》、《日本金融制度论》。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日本金融、日本能源等。
张季风: 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区域经济等。代表性作品有《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2004)、《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2006)、《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主编,2008)、《日本经济概论》(主编,2009)、《不断扩展的东亚产业协作》(主编,2010,日文版)、《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编译,2014)、《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国家智库报告,2016)、《日本平成经济通论》(专著,2017)、《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主编,2021)、《日本泡沫经济再考》(合著,2022),其他有关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学术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