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联合中日两国相关领域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共同完成的年度性研究成果。
本书由总论、政治安全篇、对外关系篇、经济社会篇和附录构成,对2013年日本的政治安全、对外关系、经济社会诸领域做了回顾分析,特别是围绕安倍内阁加速推进日本“全面正常化”和钓鱼岛主权争端激化背景下的中日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2014年日本政治、外交、安全防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了展望。附录还收录了2013年度日本大事记。
2012年年底的众议院大选和2013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使日本自民党再度执政,并一举解决了朝野分治的“扭曲国会”结构,给日本政党政治走向带来重要影响。安倍内阁加速日本“全面正常化”战略,以政治右倾化为价值理念基础、以“战略性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并以“积极和平主义”引领安全防务政策蜕变。
2013年,安倍内阁谋求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及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对中国实施多边牵制。中日钓鱼岛争端继续陷于僵局,中日摩擦和对立向多领域扩散,外交、安全关系紧张,贸易、投资减少,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特别是2013年年末,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挑战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否定战后国际秩序,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局面。
2013年,日本宏观经济高开低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强力作用下,“安倍经济学”短期内发挥出激励功能,但在实施一年后刺激效应逐渐减弱,经济增速递减趋势明显。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日本国会通过推进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法案,在老龄化对策、医疗、护理等领域力推改革措施。在对外经济战略方面,出于对巩固日美同盟、争取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等因素的考量,日本最终决定参加TPP谈判。
展望2014年,安倍内阁将为实现“大国梦”政治抱负,继续沿右倾化道路朝“正常国家化”方向前进,在以历史问题挑衅国际社会、加紧落实新安全战略与防卫政策、对华强硬对抗等方面,其基本政策不会改变。但由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安倍“明文化修宪”目标难以达成,其“全面正常化”战略的内生性矛盾也将激化国内国际矛盾。
在东亚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和日本政治右倾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2014年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争端、历史问题仍将继续面对严峻挑战。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双方长远利益,中国一贯重视中日关系,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而目前“球”在日本一方。日方须正视历史事实和国际公义,妥善处理两国间敏感问题,为中日关系走出困境创造条件。
2014年,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安倍经济学”尚需增长战略的具体实施。日本经济创造政策转换的新局面,还将面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培育可持续增长型支柱产业、处理福岛核泄漏等诸多沉疴痼疾与风险。从4月起,日本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此举势必对私人消费造成打压,2014年日本经济或将大幅度减速。2013年东京成功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安倍希望以此作为日本经济的引爆剂。但2014年能否真正成为日本走出“停滞的20年”“重塑辉煌”的起始之年,无疑将是对安倍内阁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
《日本蓝皮书:日本研究报告(2014)》是由“日本发展报告”更名为“日本研究报告”以来的第二本,这一调整旨在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所长,突出蓝皮书的专业研究性。
林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华日本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特约编辑。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文化、新中国对日外交。主要研究成果:《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专著,2001)、《中日关系问题报告》(合著,2005)、《中日关系报告》(合著,2007)、《当代日本报告》(合著,2011)、《中日农村经济组织比较》(合著,1997)、《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主编,2012)、《何方集》(选编,2001)、《宦乡集》(选编,2002)、《何方谈史忆人》(选编,2010),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1997)、《中国的东北亚研究》(2000)、“中日青年论坛”(1998~2003)、“21世纪的日本”(2000~2004)、“日本发展报告”(2002~2008)、“日本蓝皮书”(2009~2016)等工具书、丛书的副主编。
李薇: 女,北京市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法。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打开历史的断层》《2011~2012年日本形势回顾与展望》《日本的国家定位与历史反思》等。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日本法、亚洲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法学系教授。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 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民法、日本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立法过程》(译著,1990)、《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发表的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等。
杨伯江: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日本国际论坛客座研究员、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亚太地区安全、日本问题。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平成日本:战后历史流变中的国家战略转型》、《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处理再考》、《中日关系50年发展演变与未来走势——兼论日本战略因素及其规定性作用》、《中日韩合作战“疫”与东北亚区域治理》、《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国际战略视角下两场“冲击”的历史比较与日本因应路径分析》、《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转变动因与前景分析》、《日本国家战略转型:认知重构与路径选择》、《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双轮驱动下的合作共赢》、《国际权力转移与日本的战略回应》、《新时代中美日关系:新态势、新课题、新机遇》、《“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日本因素》(合著)、《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与对日外交实践》(合著)、《美国对日政策内在矛盾及地区战略影响分析》、《日本强化介入南海:战略动机、政策路径与制约因素》、《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全面正常化”走向探析》、《日本自民党政治走向历史性衰退》、《从总体趋势中把握中美日三边关系》、《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