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八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本书继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延续了以往的栏目结构,分为“宏观视野”、“专家论坛”、“行业报告”、“区域报告”、“国际文化产业”、“个案研究”、“统计研究”等栏目。本书力图将产业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权威年度报告;既有对已经过去一年的评估,又有对新的一年的预测。
由总课题组提供的“总报告”依然构成全书的核心内容。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发展也有10年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增长方式转变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报告对2008年形势总的评估是:比较其他行业,国际经济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总体上说比较有限,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逆势上升”的突出表现;文化体制改革在出版领域获得长足进步,率先明确了“路径”和“时间表”;新技术推动新兴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引发广电和通信两大传媒领域继续稳步融合;以及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联盟,出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向。
基于中长期预测,本报告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这段时间里,诸多启动内需的重大举措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制造业的大规模升级将为文化产业开辟出新的战略方向;技术进步将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时期;国际文化产业格局改变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创造出参与国际文化资本博弈的新机遇。为了抓住机遇,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报告建议重新梳理文化产业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发展范式”转型的高度认识;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要求,以新的发展思路研究制订“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的增长周期的到来早做准备。报告认为,释放“原创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文化体制的着力点,应该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举措,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应该在发展“创意经济”大视野下系统梳理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盟,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章建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中国政府首席专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公约》事务部际协调机制专家,并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近年来,积极开展各项文化研究,著有《制度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文化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 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发改 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文化哲学、文化产业理论。发表论文专著若干。
胡惠林: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东森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化发展纲要》起草专家组成员,财政部中央文资办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主编、《文化战略与管理》主编。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经济研究,著有《文化产业学》《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国家文化治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文化经济学》和《文化政策学》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项,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其重要研究成果“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中央决策部门所采纳。 采集 采集 采集 采集 采集
江蓝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该所副所长、所长,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2006)。学术专长为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出版专著、工具书、论文集七部,如《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合著)、《唐五代语言词典》(合著)、《近代汉语探源》、《江蓝生自选集》、《近代汉语研究新论》等;译著四部,如《汉语史通考》(〔日〕太田辰夫著)、《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日〕志村良治著)等;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序言、书评等其他学术文章三十余篇。代表作为《近代汉语探源》与《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在词汇研究方面,对近代汉语白话词语进行考释,主持并编写近代汉语断代语言词典,探讨词义演变规律与词语考释方法。在语法史方面,主要研究虚词源流、语法化问题和语言接触问题。学习和继承吕叔湘先生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同时又具有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相结合的个人风格。2006年以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并主持修订《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张晓明: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财政部中央文资办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文化政策研究,参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以及中央和地方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近年来,参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研究与开发,任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和文化计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