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合国内城市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智慧观点,从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内涵解析、本质识别入手,翔实剖析了城市化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制定了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模型,对世界与中国城市化道路进行了历史回顾、现状评述和未来展望。
本书围绕城市化的规模度、结构度和质量度三大内涵,从支撑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力、经济力、资源力、环境力和信息力五大动力机制进行“三度五力”模型的科学度量。对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机理、演变规律、发展机制、战略模式、路径选择和政策情景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书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特征,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信息壁垒四大主要壁垒;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科学特质——人本发展(改善民生的内在需求)、普惠发展(包容增长的价值体现)、均衡发展(国家责任的先导任务)、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创新发展(五倍级数的科技革命)、和谐发展(社会良治的必然趋势);进而对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战略展望和政策前瞻。
陈锐: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理学、经济学双学士。担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会社会发展战略专委会副主任,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国家减灾委汶川地震专家行动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兼职教授,北京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等学术和社会兼职。长期从事城市化战略、城市运行与发展管理、区域经济与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全球与中国城市化模式构建和路径选择、城市运行与发展适应性决策方法论、基于情景推演的城市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等核心理论成果。开展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奥运城市和谐运行模式、世界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基于智慧服务的现代公共服务业、以内涵式发展与和谐治理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管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创新园区(AIP)模式等应用实践,在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不同政策层面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关于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江门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研究、南通市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温州市2005~2020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研究、中原城市群战略定位研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北京市后奥运城市运行与发展模式研究、首都构建世界城市的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京津冀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等一系列立足中国典型区域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性、前瞻性、示范性研究成果,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长株潭、中原等城市群(圈)的发展格局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