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镇化的急剧发展,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①由注重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和制度因素引发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关注,即转移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结构;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成为经济支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产业发展问题是密切联系并顺乎延伸的三部分,注重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应用是 2012~2013年度报告的基本特色。 2012年世界总体经济形势低迷,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与往年不同的是,经济增速减缓呈现全球普遍性,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普遍放缓。中国政府审慎应对外部形势,进一步扩大内需,并加紧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全面推进多领域重大改革,这是区域发展路径的重大演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期跟踪和关注的东部沿海发达区域、老工业基地、山区和陆疆区域在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发展状态等多方面都分异出极其复杂的趋势,从而使得区域协调具有鲜明的不确定特征,应该说,这些道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将成为至2015年左右支持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内在动力。从国家层面来看,2013年区域经济战略重点将集中在:①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制造业优势的发挥;②怎样建立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消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别的小康社会;③如何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突破区域性金融改革,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④明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思路,打造蓝色经济区。
杨维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在《新华文摘》等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首都智库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1部。
王德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入选北京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20余篇;1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40余项,主持及参与区域规划等40余项;独立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等省部级奖项。
梁昊光: 1976年生,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北京市首都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首都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完成政府招标及委托课题30项,出版专著两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游霭琼: 经济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等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类研究项目约百项,发表各类文章、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