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07~2008年度分析报告(城市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来自全国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分为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环境篇、建设篇、管理篇、实证篇八个部分,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或严格的城市调查,全面跟踪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走向,深入解读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对一些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报告认为,2007~2008年对于中国是风云跌宕、大事频出的两年,中国城市作为工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承受着环境污染、社会民生保障的重负。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使得中国城市发展加快转型,城市增长出现了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的全面转变,强调民生与环保,更加凸显城市发展的质量要求。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城市经济受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从2007年的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下滑。经济调整给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影响迅速由经济领域传导到社会领域,改革开放30年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城市发展在改革与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加速转型”与“寻求突破”是2007~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报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回顾了2007~2008年度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报告强调,面对危机,中国城市发展或就此停滞失色,或涅槃重生,都有赖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和重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牛凤瑞: 1946年生。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获省部级一等、二等、三等优秀研究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1项。已出版的专著、合著主要有:《县级农村规划方法》、《河北粮食问题研究》、《一个华北自然村落》、《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镇》等12部;2004~2006年以来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3部,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170多篇。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房地产、农村经济等。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UN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2023)独立专家组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减缓卷,2021)主笔。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UNDP高级项目官员、IPCC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城市化、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发表论文350余篇(章),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余项。
单菁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著作24部,参与15部学术著作及《城市学概论》《环境经济学》等研究生重点教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钱学森城市学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21项,被选送中组部“全国青年英才培训班”,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课程主讲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化、农业农村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等。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二级研究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2012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