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引擎、创新的源泉。城市竞争力决定国家的竞争力。选择科学的城市化道路,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是本报告一以贯之的研究定位。本年度的报告将国家竞争力作为研究的主题。《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在继续进行理论研究、计量研究、案例研究和主题研究四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每一部分或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或转换了研究的视角,或创新了研究的理论。在简要介绍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后,报告利用计算结果进行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计量研究部分主要采取总、分的形式。报告首先利用显示性指标体系及数据,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总体分析;之后,又分别对6大区域和22个省区进行了区域分析;紧接着,报告根据解释性指标体系及数据,分别对中国城市人才、企业、主要产业等8个分项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这是本次报告最大的亮点,多数省区不仅可以了解本省区城市竞争力在全国的位置,而且可以了解省区内城市竞争力的格局,各相关部委和城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可以了解到与己相关的分项竞争力的格局。课题组还根据过去五年全国城市发展的格局,以及未来全球、中国发展的主导力量及其趋势,判断并遴选出了未来10年具有跨越发展潜力的24个城市。在主题部分,报告在对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国家竞争力战略的国际经验介绍之后,提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战略建议,同时为海内外企业投资和人才创业,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林祖嘉: 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经济。
杨允中: 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兼《“一国两制”研究》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协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澳门经济学会咨询会主席,澳门学者同盟会长等;曾任澳门大学校长高级顾问兼澳门研究中心代主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秘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髙等学校的客座教授,《澳门研究》主编。主要著作有《转型中的澳门经济》、《澳门与现代经济增长》、《澳门与澳门基本法》、《论澳门产业转型》(合著)、《“一国两制”与现代宪法学》、Macau—A Model of Mini-Economy(合著)、《澳门百科全书》(双主编)、《微型经济与微型经济学》(第一作者)、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Mini-Economies(第一作者)、《论正确实践“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等。
陈小龙: 男,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城镇住户调查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经济统计。
裴长洪: 1954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与服务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其博士论文《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于2000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等重要报纸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在国内外英文期刊发表英文论文十几篇,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原外经贸部、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奖项。1996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6年,获得三项国际交流荣誉称号:2000年10月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1年4月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荣誉称号,2001年7月被美国肯塔基州州长帕顿(Paule Patton)授予该州荣誉称号——“肯塔基上校”。2003年2月至2004年9月还曾挂职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法制、外事以及政府金融工作。2005年5月31日为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讲解专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问题的调研,包括参加起草和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参加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主持的专家座谈会,参与讨论有关领域的政策问题;还曾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海关总署、保监会、湖南省委、江苏省委、吉林省委、浙江省委、青海省委、广州市委、杭州市委、上海市委等地方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讲解有关经济问题的专题。
倪鹏飞: 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2000年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国家竞争力报告》。联合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联合研究《世界城市:联系度指数》(与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彼得·泰勒教授);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12)》重要撰稿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项目评估专家(2000)。世界银行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方负责人(2008)。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韩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兼职教授,全球城市竞争力跨国项目秘书长,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会、中国城市发展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副秘书长,成都、太原、东莞等城市政府经济顾问。 主要致力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空间金融学、城市竞争力及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先后承担了中央交办课题、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课题,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中组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广州、成都等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到目前已发表11次《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年度报告),4次《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双年度报告),5次《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年度)、1次《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双年度)。作为经济与战略领域的专家,为中国近20个省市政府进行案例、战略和对策研究,发表12部案例专著。在美国《国际事务》(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英国《城市研究》(urban study)、《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获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第十一届)。研究成果对国家和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在中国与世界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曾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经济学。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