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最为复杂的2010年之后,我国经济信步踏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一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转换期。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拐点上,区域经济作为变革的空间横轴,发展的重点布局从东部沿海迅速推向全国不同地区,形成领跑与后续团队衔接有序的动态梯队。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十二五”将是转型的攻坚时期。从2010年各区域的谋划来看,以下思路显示了未来的走向:
第一,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大环境中,我国各区域以及城市群的集聚发展都以全球化为参照,界定自己的角色。
第二,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同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多个重点区域的空间规划启动。从已获批的10多个规划实施过程来看,各地十分重视其科学性、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具体支持措施逐步到位,正在成为重中之重。
第三,各区域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以功能区定位为基础,注重比较优势,力求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这种错位互补发展,有利于全国的产业合理布局,将促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四,各区域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除了成渝的先行先试,东部的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等地也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探索包容不同,不同有利于“更上一层楼”。
第五,各区域开始重视跨行政区的经济圈和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意味着区域发展将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协调发展方面登上一个全新的阶梯。
景体华: 北京市社科院。本文属于《北京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课题组集体成果,景体华、唐勇为执笔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1990~1991年被聘为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市委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北京经济的周期、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人口与就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决策与政策仿真试验。曾参与并主持多项大型课题研究,包括20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1世纪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国家和北京的人口计生战略研究、领衔北京就业与人口及空间布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曾主编从1993~2007年的《北京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首都发展报告》;主编从2004年至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曾多次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除以上主编的首都和区域发展报告外,主要学术著作还有:Trend und Zyklen des Wirtschaftswachstums in der VR China 1952 bis 1988;《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研究》;《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经济思想史话》;《现代经济数学基础》等。 采集
魏书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近年来先后参加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三大都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北京市发改委招标的“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委托课题“北京产业基础和结构变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主持了北京市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区域蓝皮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采集 采集 采集
游霭琼: 经济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等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类研究项目约百项,发表各类文章、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
王振: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现任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长江经济带蓝皮书”主编,“长三角经济蓝皮书”主编,“数字经济蓝皮书”主编。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荣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第十五、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兼任安徽省、浙江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