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变幻莫测的,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金砖国家这个新兴经济体在过去10余年里获得了“全球增长冠军”的荣誉称号,之后陷入了低迷状态,2013年其依然处于一个增速放缓的疲软状态,没有扭转2009年以来的颓势。特别是2013年夏天美国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新兴经济体出现了资本外逃、货币贬值和经济减速等严峻问题。2013年7月10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几个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需求明显减弱,增长明显减缓,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5%,速度有所放慢,比2013年4月的预测低0.25%左右。金砖五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下调幅度为0.25%~0.75%,中国2013~2014年的平均增长率将为7.75%,比2013年4月的预测分别低0.25%和0.5%。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下滑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特别是潜在增长率可能下降,信贷减缓。新兴经济体的国内需求减弱,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普遍的沉重打击,因此出现了资本外流、股价下跌、本地收益率上升、货币贬值现象。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持续下滑的风险已经加大,原因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长期面临国内产能约束、信贷增长减缓以及外部需求疲弱。IMF认为,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将加速增长,全球主要的增长动力不再是新兴经济体。《华尔街日报》2013年8月7日预测,发达经济体对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2.01,而新兴经济体降为1.43,由金砖国家充当主力军的新兴经济体至此交出其自2007年就获得的全球经济最大增长引擎的头把交椅。一度备受赞誉和被寄予厚望的新兴经济体为何开始黯然失色呢?其群体性快速崛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其赶超势头是不是昙花一现?其可以走出低迷、续写辉煌、成功崛起吗?这是全球都拭目以待的。
如何看待当前以金砖国家为龙头的新兴经济体的不佳表现?其深层原因何在?正如IMF的警告,发达经济体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新兴经济体汇率的急剧下滑,进而影响其经济增长。从表面上看,金砖国家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以及增长减速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但从本质上看,主要还是与这些经济体对外部驱动力的过度依赖有关,也说明这些经济体以往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与由发达经济体经济繁荣带来的较大全球化红利有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调整政策,扩大内需而外需增长减缓,给金砖国家等的外资利用和出口扩张造成了障碍,继而出现增长乏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新兴经济体依然没有摆脱对发达经济体的依附与依赖,一度流行的“脱钩论”不攻自破,金砖国家尚未成为完全独立的一极,对发达经济的依赖性和依附性还很明显。但外因论只能解释金砖国家经济低迷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或者说充分理由,这几个经济体均是较大经济体,而且对外依存度也相差较大,并不是完全可以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应该说,其自身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不均衡,效率不高,较为脆弱,可持续能力和调适能力不强等,是抵御外部波动和冲击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全球价值链中金砖国家处在中下端,是资源供给者(俄罗斯、巴西、南非)和加工制造者(中国、印度),而非资本供给者及技术、创意与品牌创造者,即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正因为内在经济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水平较低,因此金砖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较弱,受外部波动影响较大。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9月4日发布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排第29位、南非排第53位、巴西排第56位、印度排第60位、俄罗斯排第64位,相比于2011~2012年中国排第26位、南非排第50位、巴西排第53位、印度排第56位、俄罗斯排第66位,大部分国家的排名有所下降(只有俄罗斯上升2位)。从世纪知识产权署公布的创新指数来看,2013年中国排第35位(比上年下降1位)、南非排第58位(比上年下降4位)、俄罗斯排第62位(比上年下降11位)、印度排第66位(比上年下降2位)、巴西排第64位(比上年下降6位),而美国排第5位(比上年上升5位)。可见,金砖国家的创新指数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较大型经济体中排名落后,与其各自在全球经济规模中的排名不相符。从专利登记数来看,2011年金砖五国累计登记的有效专利数为47.8万件,不足同期日本154万件和美国211万件的1/3和1/4。按照福建师范大学(2013)等对G20的创新竞争力评价,2011年中国在G20中排第8位,俄罗斯排第11位、巴西排第13位,印度排第15位、南非排第18位,均处于中后位置。几乎历年的全球品牌100强中均没有金砖国家上榜。这些均说明金砖国家还是全球创新方阵的外围与边缘国,依然依附于发达国家。
从贸易结构来看,金砖国家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提升较慢,而且出现下降,如2008年高技术产品占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与南非出口产品的比重分别为11.71%、36.62%、5.4%、16.55%和15.56%,2012年分别变为9.51%、38.24%、5.42%、19.63%和3.14%。中国的指标较高,无疑与其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比在金砖国家中最高有关,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国内自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力强。
金砖国家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表现相差较大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金砖国家经济出口竞争力较弱的事实。特别是中国,业已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出口国和最大顺差国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之一。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商品出口量也较大,但同时也是服务贸易逆差国。这说明金砖国家整体国际贸易结构不理想,贸易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另外,金砖国家的资本市场表现、货币国际流通率、对外投资等均比自身经济表现要差,这从另一个方面凸显出金砖国家的经济层次不高、附加值较低和软实力弱的事实。这些都应该是观察金砖国家的另一个维度,也是全方位评价金砖国家发展状况不可忽略的方面。
可见,金砖国家面临的稳定增长难题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决定的,因为内部结构和竞争力不强以及调适能力有限,所以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出现了“感冒”症状。
在找到病因之后,就要开出适当的处方。从已知病因出发,金砖国家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应对,首先要从低层价值端上升到更高价值端,提高增长质量,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其次要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摆脱被发达市场经济捆绑的窘境,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市场和资源,减少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及技术的依赖,在生产手段革新、产出效率与竞争力提升方面做出更优良的表现。这两个方面均离不开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转型创新,金砖国家要更好地把控自身增长与发展,避免过山车式的波动和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期性,稳定持续地快速增长直至成功崛起。
鉴于金砖国家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弊端,我们有必要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重点考察其该如何转型创新,重新寻求新的更好更强的增长动力以继续稳定地赶超直至成功崛起。
本蓝皮书将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金砖国家创新与经济赶超发展的关系;金砖国家转型创新总体概览及国别比较;金砖国家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金砖国家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金砖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合作与借鉴等。
新兴经济体蓝皮书编委会
Editorial Committee of “Blue Book of Emerging Economy”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out Editors-in-chief
摘要
Abstract
创新是金砖国家成功崛起的根本出路
总报告
国别报告
专题报告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裴长洪: 1954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与服务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其博士论文《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于2000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等重要报纸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在国内外英文期刊发表英文论文十几篇,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原外经贸部、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奖项。1996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6年,获得三项国际交流荣誉称号:2000年10月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1年4月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荣誉称号,2001年7月被美国肯塔基州州长帕顿(Paule Patton)授予该州荣誉称号——“肯塔基上校”。2003年2月至2004年9月还曾挂职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法制、外事以及政府金融工作。2005年5月31日为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讲解专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问题的调研,包括参加起草和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参加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主持的专家座谈会,参与讨论有关领域的政策问题;还曾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海关总署、保监会、湖南省委、江苏省委、吉林省委、浙江省委、青海省委、广州市委、杭州市委、上海市委等地方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讲解有关经济问题的专题。
李永全: 李永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俄关系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199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并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曾长期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翻译和国际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俄国政党史——权力金字塔的形成与坍塌》《莫斯科咏叹调》等;主编《丝路列国志》《俄罗斯发展报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等;主要译著有《戈尔巴乔夫沉浮录》《大动荡的十年》《他们为祖国而战》《独臂长空》等。
高翔: 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国际气候政治问题。
吴白乙: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所长,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常务理事、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危机管理和中国外交。除主编“20世纪回顾丛书”(2000)、翻译《美国特性探索》(1991)等著作外,近年还发表了一批中英文专著、研究论文、评论和报告等,包括《全球政治趋势与中美关系走向》(2018)、《全球化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发展战略对接》(2017)、《文化外交:历史、现实的审视与思考》(2016)、《转型中的机遇:中拉关系前景的多视角分析》(合著,2013)、《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2010)、《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再思考》(2010)等。
李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周文: 重庆人,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2012年在墨西哥荣获“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砖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有《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等著作。
蔡春林: 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等研究。兼任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创会会长、广东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经济委副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10多项、省部级采用70余份。
林跃勤: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特约研究员。兼任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部委重点课题等多项,参与国家重大规划课题、国务院委托课题等多项。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出版专著、译著等10余部。
刘文革: 博士,教授,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经济学。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著有《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1992年)、《国际经济政治学》(2008年)、《美国行为的根源》(201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17年)等。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