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三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总报告回顾了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即投资率和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向顶部逼近的趋势,投资和贸易需求波动增大;实体经济通缩与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存,产业间、区域间效率失衡问题突出;投资驱动增长、财富推动增长阶段行将结束,经济步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2014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为7.4%,未来5年增长率预期为6.4%~7.8%,稳速、高效是减速时期的新要求。在投资驱动增长向效率驱动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建立消费拉动增长的长效机制值得重视。需求管理意义上的投资/消费权衡无助于中国持续增长路径的建立,在投资潜力向消费拉动转变的过程中,对消费动态效率问题的思考,是本报告的新视角。本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转变经济管理思路,关注增加消费对劳动生产率、健康、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②重视收入分配改善和人力资本培育;③重新认识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
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探讨了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宏观脆弱积累下的调控政策,对外投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
第三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报告通过对1990~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和西藏)1990~2014年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以及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4个一级指标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和2013年相比,2014年发展前景排名上升的省份有10个,主要是安徽省(+6)、内蒙古自治区(+3)、江西省(+3)、河南省(+3)、湖北省(+3);排名下降的省份有7个,主要是河北省(-10)、海南省(-4)、山西省(-4);排名不变的省份有13个。分别将各省区市1990年以来、2000年以来、2009~2014年的发展前景分为5个级别,发现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在2009~2014年、2000年以来和1990年以来均处于第一级。浙江省在2009~2014年和2000年以来处于第一级,天津市则在1990年以来处于第一级。2014年和2013年相比,第一级和第五级分级没有变化。第二级:湖北省从Ⅲ级上升到Ⅱ级,上升了一级。第三级:海南省从Ⅱ级下降到Ⅲ级,下降了一级;河南省从Ⅳ级上升到Ⅲ级,上升了一级。第四级:河北省从Ⅲ级下降到Ⅳ级,下降了一级。本部分还对影响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指标等进行分析。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所占权重最高,具体指标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所占权重最高,为3.4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消费结构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权重分别为3.31%、3.30%、3.29%、3.13%和3.12%。这反映了我国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过程中,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环境质量、城市化水平、失业保险、消费结构、基本医疗保险等指标的重要程度。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撰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和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十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刘霞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战略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宏观经济蓝皮书”联合主编,曾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副主编。从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结构变化与就业、宏观经济稳定、行业与企业战略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前沿”,中组部交办课题“国内外专业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比较研究”等,出版《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等著作,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