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德班平台开启了正式谈判进程,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包括年底将要召开的利马缔约方大会,都将为2015年达成气候协议做积极准备。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不仅在气候谈判中展现建设性姿态,国内也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减排行动。尽管如此,由于经济、排放总量较大,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是部分国家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角色界定超出了中国的能力。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在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前难以动摇。然而,国际上有一些观点不考虑中国的发展需求和历史排放权益,忽视人均指标水平,仅以经济、排放、贸易等总量指标,片面强调中国的大国责任,认为在国际气候治理中中国应当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提供资金等义务。这种不顾他国发展权益、不切实际的要求与公约规定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分歧背后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巨大差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体现了责任和担当,但国际气候协议对中国的要求需要切合实际,体现公正,与中国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通过连续的“五年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果,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社会尊重中国的发展权益与自身定位,中国才有能力、有条件为国际气候治理做出更大贡献。本书第一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关于德班平台的谈判,虽然有部分国家认为,其核心成果只应该包含各国的减排目标,是一个全球减排协议,但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坚持认为,德班平台谈判应该平衡地对待减缓、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能力建设等关键议题。发达国家履行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义务的诚意和程度,是发展中国家能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适应和减缓行动、实现减排目标的前提。在这些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德班平台工作组开始安排按不同议题展开磋商。本书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联合国首脑峰会是2014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联合国秘书长为促成2015年国际气候协议开展的一次重要的全球政治动员。包括中国在内的125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本书第二部分也专门安排文章介绍会议情况及意义。
为推动国际社会科学认识气候变化问题,一些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中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基于大量最新的科学文献和更多的证据,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减缓进行了全面评估。第五次评估报告于2013年9月底发布了第一工作组报告,2014年3月和4月相继发布了第二和第三工作组报告。报告是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依据,也将对2020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产生重要影响。本书第三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本书第三部分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再次警示了全球增温的趋势,提出全球温室气体容量的限制,要求对全球及各国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约束。中国是排放大国,中国的减排行动和目标、温室气体的排放峰值,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基于经济发展惯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上升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尚不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及计算方法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很难预估2020年后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更难以做出量化的减排目标承诺。于是,国际社会集中关注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排放峰值,如何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峰值。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排放峰值与国家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本书第四部分“中国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排放峰值的时间和幅度,以综合、系统、全面的方式,展现未来影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发展趋势,并预估我国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为2025~2035年。
本书第五部分“研究专论”围绕水资源及安全、碳市场、土地利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等方面,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以及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开展的实践活动。本书最后还收录了2013年世界各地与中国社会经济及能源、碳排放等相关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资料,供读者参考。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 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曾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模拟冰雹生长的风洞,在层状云降水机理、冰雹云形成机理和人工增雨业务示范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学会首届涂长望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世界气象组织UAE人工影响天气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山地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hinese Journal of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