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组织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多项重大发展,开始步入全新发展的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民间组织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开启了制度化进入公共治理空间通道并成为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民间组织不但开始获得生死攸关的法治保障,还被寄希望于发挥社会规范的自治主体作用。制度障碍的逐步破除以及多项重大政策持续释放的利好消息,都意味着中国民间组织发展跨越了历史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民间组织发展在中国式治理体系建构下开始迈入一条国家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今后应通过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建构适合国情并能发挥民间组织社会治理基础作用的金字塔式社会治理结构。
本书是第六本民间组织研究报告,参与撰写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地方社会科学院和政府实务部门。整个研究报告共约30余万字,除总报告外,专题研究重点关注在治理体系建构下应促进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形成、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公益组织网络问责以及社会企业发展这几个重要的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给出了颇有深度和前沿的剖析。地方发展部分选取在民间组织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具有多项创新和开拓成果的上海浦东新区和广东省,作为分析个案。域外镜鉴部分专门研究了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情况、日本的养老护理非营利组织,以及俄罗斯民间组织的发展,这三篇文章讨论的主题对当下的中国极具借鉴和参考意义。
潘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出国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职,中央组织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全国人才中长期规划专家组成员,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人才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多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等重要课题研究。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国人才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以及主编《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等著作。同时,在一些核心期刊以及内部参阅中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若干篇。
蔡礼强: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一直负责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公共政策、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以及MPA教育发展的研究。
黄晓勇: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安全问题。著有《中国节能管理的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能源博弈论集》、《天然气人民币》等,主编“世界能源蓝皮书”、《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的困境与出路》等论著,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论坛》、《经济日报》等发表学术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