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公共性”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如果说,曾与我们相伴多年的带有“非公共性”特征的传统财政体制机制,是基于计划经济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而做出的一种特殊安排;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财政是在我们学习、借鉴典型市场经济国家适用的财政理论和财政制度过程中进入我们视野的。了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思想来源;以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审视和检验迄今为止的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尽管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框架已经建立,但这个框架还只是初步的;公共财政本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自身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财税政策分析。著有《现代财税体制理论大纲》《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公共经济学》《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编《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等。曾先后3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