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后,在2014年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继续进行了主观满意度调查、专项调查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测算,据此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的原因;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35个城市的房价预期仍然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显示,东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仍处于满意度区间,并且略有上升,这说明中央保民生的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令人忧心的空气质量、普遍令人担心的食品安全状况、地区间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以及少数城市安全状况满意度指数的下降,这些都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居民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编委会名单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简介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调查
摘要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NIEE)
Abstract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总报告(2014)
综合篇
观测篇
专题研究篇
结论篇
China city life quality always report (2014)
Comprehensive Report
Analysis Report
Special Surveys
Conclusions
皮书数据库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中国改革正在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将更为艰巨和复杂,中国改革必须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试错”向着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政策模拟和评估的“实验试错”转变。与此同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科学研究正在向协同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要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单位界限,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精诚合作,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应对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经过长期调研、论证和精心准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合作,共同成立了“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 早在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就组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并且联合香港经济导报社从2007年开始,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目前,“论坛”已经成为国内研究宏观经济的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又组建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经过对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几个月的调研,在2011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首次发布了中国30个省会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数,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引起了国际同行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关注。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就是在上述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的。 目前,研究院设有“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和“WTO研究中心”,并且设有经济运行与国际贸易实验室、经济预警实验室、经济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化调查中心。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成立以后,在对原有机构和实验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拟设如下机构: 1.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专家委员会 2.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 3.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4.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5.博士后流动站 6.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 7.北京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8.经济运行与经济预警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成立以后,近期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研究;继续办好“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并且将逐步实现国际化;第二,进一步扩大生活质量指数研究的覆盖面,使其逐步从省会城市扩展到全国中等城市、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同时实现指数发布的常态化。此外,生活质量只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部分内容,研究院成立后,将逐步把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争取获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第三,研究院成立以后,将不断拓展经济实验研究的范围,开展经济改革实验、政策效应实验、经济增长压力实验等,为中国改革、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提供可量化的决策支持,并且努力服务社会。 第四,成立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研究生指导团队,同时开展与国外大学的紧密合作,共同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收博士后,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目前与国外20多所高校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院成立以后,将以此为基础,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构造研究院的国际化特色。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的宗旨是:推动经济实验研究,繁荣经济科学,为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的目标是:在未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争取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建设成为这一领域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度开放的研究机构。
张连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毕业,2004年曾在美国新英格兰大学进修。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经济学院)任教30余载。1998~200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副主任,2002~201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并在2009~2011年兼任研究生部主任。大学任教期间,于1981~1985年先后兼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机关报《全国经济学团体通信》和《经济学周报》编辑部主任、记者部主任、研究发展部主任。1985~1987年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兼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目前在多家学会兼任副会长、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在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独树一帜。在该领域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并完成了10余部专著、教材、译著,其中,5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自1986年以来,曾主持多项社科基金课题,目前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研究》(12&ZD038),担任中国经济理论界“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和“实证中国”丛书的主编工作,并负责国家级经济学特色专业、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撰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和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十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杨春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任《经济学动态》主编。1962年11月生于云南新平,彝族。1979~1986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和硕士(经济学)学位。1986~1992年执教于云南财经大学(原云南财贸学院),讲授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级经济学课程。其间,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云南经济贸易委员会挂职,任主任助理。研究领域:欧美经济思想史、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学术兴趣在于寻求人类本性、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版著作《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发表论文《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等。
郎丽华: 郎丽华 吉林通化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战略、世界经济。长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讲授“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际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际商务”的项目负责人,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北京市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负责人。199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与研究》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